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城市中小企业数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启示

中国城市中小企业数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启示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城市的企业家精神——时空分布与影响因素》一文中,朱盼、孙斌栋将中小企业数量作为代理变量,分析了中国城市企业家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24];他们的对企业家精神的解读和研究方式给了我们启发。[8]丁栋虹、张翔:《国内团队企业家精神研究评述——基于文献分析法》,《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中国城市中小企业数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启示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企业家精神领域研究会发展到什么状态,但是通过上述的图谱分析和研究,可以对未来的企业家精神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一些预测:

第一,未来企业家精神研究将更多地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研究。从现在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2017年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成果之所以呈现井喷式:一是时代发展变化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加大;二是研究方向不唯一。因此未来对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必将结合当今时代新特征,使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向更深、更广的趋势发展。

第二,随着获取资讯的工具不断发展,在获取相关基础数据及理论成果时,将更为便利。通过引入新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结合大数据,有利于企业家精神综合分析的进一步深化,有效减少因分析的数量局限或者研究学者本身知识储备的限制,对某一企业家精神的研究造成错误的解读。企业家精神有其优越性,同时也有其局限性,这要求我们结合时代,更加全面地研究某些企业家精神,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不夸大和曲解。在《中国城市的企业家精神——时空分布与影响因素》一文中,朱盼、孙斌栋(2017)将中小企业数量(每万人拥有)作为代理变量,分析了中国城市企业家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24];他们的对企业家精神的解读和研究方式给了我们启发。我们应该充分借助大数据这种新工具,对企业家精神体系研究做出正确解读。

第三,跨领域的研究方向和跨机构的研究团队将冲破机构之间的壁垒、加强合作沟通,更有利于当前形势下对企业家精神的跨领域研究;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则起到一个平台搭建的作用,通过机构带动学者,方便企业家精神研究体系内,不同机构之间的学者进行研究成果交流,解决现在企业家精神研究体系内跨领域合作不密切、跨机构研究不通畅等问题。

本文利用可视化软件对国内企业家精神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虽然从多个方面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了帮助,但是对于企业家精神的重点研究内容缺乏系统的分析,对企业家精神缺乏完整的研究,未能有效构建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框架。随着形势变化,企业家精神研究呈现出应用广泛、涉及领域众多、研究内容庞杂等特点,因此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方法去研究企业家精神,能够更好地推动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发展,对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1]作者简介:丁蓉,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2017级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

[2]周长城、吴淑凤:《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机遇、创新与发展》,《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1期。

[3]郭锦墉、徐磊、梅晨:《企业家精神、合作社能力与“农超对接”——基于无形资源竞争观》,《华东经济管理》2017年第5期。

[4]肖明:《知识图谱工具比较研究》,《图书馆杂志》2013年第3期。

[5]陈忠卫、郝喜玲:《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管理科学》2008年第1期。

[6]林海平:《试论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国际化》,《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4期。

[7]欧雪银:《企业家精神理论研究新进展》,《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8期。

[8]丁栋虹、张翔:《国内团队企业家精神研究评述——基于文献分析法》,《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9]宋来胜、苏楠:《企业家精神对地区生产率的影响——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广义矩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5期。

[10]陈怡安:《中国海归回流企业家精神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世界经济文汇》2017年第3期。(www.xing528.com)

[11]陈刚:《城市的企业家精神:城市规模影响创业的经验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17年第4期。

[12]赵宜萱、赵曙明、杜鹏程、张敏:《逆全球化风险下的企业家精神、组织变革与雇佣关系——第九届(2017年)企业跨国经营国际研讨会综述》,《经济管理》2017年第11期。

[13]高波、张志鹏:《城市文化扩展与企业家精神形成》,《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S2期。

[14]蒋春燕、赵曙明:《社会资本和公司企业家精神与绩效的关系: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江苏与广东新兴企业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10期。

[15]王德才、赵曙明:《任务导向战略领导行为与公司企业家精神:创业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财贸研究》2013第5期。

[16]尤秀:《大学与企业家精神——荷兰高校改革的个案分析》,《中国大学教学》2001年第2期。

[17]吴湘玲:《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美国行政改革的新趋势—— 〈改革政府〉 述评》,《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8]周海洋、张守凤、李淑萍:《基于势科学的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外部环境多维势场融合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第1期。

[19]孙诚、冯之浚:《企业自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第4期。

[20]张玉利:《创业与企业家精神:管理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南开学报》2004年第1期。

[21]庄子银:《企业家精神、持续技术创新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世界经济》2005年第12期。

[22]高小珣:《预期利润、企业家精神与技术创新》,《财经科学》2009年第7期。

[23]何轩、马骏、李胜文:《报酬结构、税收制度与企业家精神配置》,《科研管理》2017年第2期。

[24]朱盼、孙斌栋:《中国城市的企业家精神——时空分布与影响因素》,《人文地理》2017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