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也许会问,下一个“硅谷”最有可能出现在哪里?综合深港地区的独特优势,我认为如果深圳能和香港携手发展高科技产业,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下一个世界水平的“硅谷”将很有可能在深港地区出现。这一地区不只包括深圳,还包括深圳周边的东莞、惠州,甚至广州。香港科大的创校校长吴家玮教授称之为“深港湾区”。
深圳拥有超过2000平方千米的土地,常住人口约1200万,2013年的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是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深圳的产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的“三来一补”,到2000年前后的“山寨时代”,到之后的产业转型,发展自主创新型产业。为了弥补高等教育和基础研究的短板,深圳市政府探索出一条新路径,即通过引进内地及香港高校到深圳设立“产学研”基地,比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深港产学研基地(由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创建的合作机构)等平台来孵化新企业,促进产业升级。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深圳高科技产业取得了全国领先的地位,涌现了大批优秀的高科技企业,比如华为、迈瑞医疗、大族激光、腾讯等。深圳的风险投资占全国的60%,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来深圳创业。
深圳政府大力鼓励创新,2015年深圳市PCT国际申请量占全国总量的46.86%,深圳的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高达1.2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值比重达到60%。据统计,深圳的高科技产值的GDP贡献率排名全国第一。除此之外,深圳及其周边的东莞、惠州地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3C产品”(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也称“信息家电”)制造基地。这里聚集了世界上最完整的3C产业链,从原材料供应、零部件、模具、模组,到3C产品的组装、测试及物流传送等,应有尽有。近几年来,深圳又积极发展了产品设计产业。只要你有一个想法,众多设计公司就能将你的想法转变成外形设计,并制造出小样,而且可以承接小批量或大批量的生产订单。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全世界有一半手机都是在深圳制造的,包括苹果、三星等,深圳地区的3C产品制造能力及供应链无疑是世界一流的。(www.xing528.com)
未来的10~30年内,制约深圳高科技产业往深层次发展的根本因素还是高等教育和基础研究的不足,深圳距离建成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与之相比,香港最大的优势就是在高等教育方面,根据2012年QS世界大学排名,亚洲最著名的10所大学中有三所在香港,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分别位列亚洲第一、第三和第五,光是内地在香港的优秀学生就有10万名之多。与深圳相比,香港具有更宽松的环境、更自由的信息通道,和更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在过去十几年里,香港也试图发展自己的高科技产业,但由于没有利用好深圳及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链优势,而只在香港本地发展,尤其是没有建立像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那样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所以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香港高校的科研与人才优势没能突破“最后一公里”的瓶颈,无法转化成经济优势。
香港在过去十几年里取得的最大进步就是通过创办香港科技大学,利用鲶鱼效应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当时香港提升大学生人口占比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提供更多资金给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现有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但是这种方式遭到很多人的反对;第二种方式是办一所新大学,即后来的香港科技大学。与此同时,为提升香港的整体科研水平,政府成立了研究资助局,这相当于中国内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所有的香港高校都要通过研究资助局申请科研资金。香港科技大学在刚创办的时候,申请科研资金的成功率远高于其他学校。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其他高校也进行了改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香港高校的科研水平在整体上得到了大幅提升。而香港这十几年高科技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在于:一是前面提到的孤军奋战,没有很好地利用深圳及其周边地区的产业环境优势。二是不能持之以恒,政策摇摆不定。香港回归后,受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委托,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前校长田长霖教授牵头的创新科技委员会曾为香港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绘制了很好的蓝图,但在之后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以致停顿。三是技术与人才积累不足,香港高等教育产业在近几年才初见成效,早期香港高校培养的人才都去了美国、新加坡等地,或去了金融行业,所以早期的科技公司很难招到优秀人才。四是大部分香港高校既缺乏将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资源,也没有形成科学的政策体系,无法让大量的创新企业从高校中涌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