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单单是科技创新的政策布局和体系形成,深圳就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为创新和创业活动搭建了政策温室,使创新的种子得以度过最命运多舛的萌芽阶段。深圳的创新政策体系对于大湾区和全国的创新路径,都具有示范意义。国家“十三五”规划将深圳的发展定位明确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后来深圳自我加压,提出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在原定位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国际”两个字。
靠着“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前店后厂”模式起家的深圳,如何在近40年间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全球创新的一座高地,这个问题一直为研究者们津津乐道。除了区位、文化等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的因素外,城市管理者适度超前的发展眼光、因地制宜的政策体系,对深圳的发展方向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深圳就提出要在产业升级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理念,并于1998年将过去每年一度的“深圳荔枝节”改为“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而且,从2004年起连续4年的政府“一号文件”都与创新有关,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1+N”政策体系、自主创新33条措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未来产业规划等相继出台。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一批有国资背景的创新投资机构开始运作,2017年又推出创新“十大行动计划”……单单是科技创新的政策布局和体系形成,深圳就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为创新和创业活动搭建了政策温室,使创新的种子得以度过最命运多舛的萌芽阶段。
深圳的创新政策体系对于大湾区和全国的创新路径,都具有示范意义。国家“十三五”规划将深圳的发展定位明确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后来深圳自我加压,提出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在原定位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国际”两个字。香港在错失了互联网飞速发展的10年之后,正在摩拳擦掌地大力发展创新科技;澳门也不甘于被博彩业绑住手脚,提出了“适度多元发展”的口号,并根据国家的“十三五”规划制订了特区首个五年发展规划,“创新”二字赫然在目。(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