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三地合作常态化问题
虽然地方政府也在做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相关项目,但是政府与政府之间、民间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会存在很多流程上的困难,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举步维艰。
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政府可以对第三方的大型商务服务公司放宽权限,通过让它们合法地代替政府之间的合作来完成这些项目,并提供公共服务。这样的操作更加便利,推进过程也会更快、更好。
如何发挥香港超级联络人作用的问题
深圳最初作为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因为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而发展起来。现在的深圳和香港一样,都是金融中心,而且这两个金融中心距离很近,这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比较少见。如果能把香港和深圳的“双金融中心”的角色进行有机整合,有可能会在大湾区内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引进人才机制问题(www.xing528.com)
多年前,国家在推行“千人计划”的时候,欧美同学会智库做过相关调研。研究结果显示,当高端人才考虑是否回国定居时,他们不仅会考虑待遇问题,也非常关注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全家的住房问题、当地的交通状况等各方面的具体问题。如果地方政府能从这些角度出发,多加考虑并提供相应的安置条件,就能吸引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
在中国,金融是一个被高度管制的行业,所以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也会有局限。我们可以参考美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在金融危机爆发时的做法,即让民间推动创新立法。如果可行,我们也可以考虑在特区进行试验。比如在对台贸易方面,厦门在新台币和人民币的结算问题上就曾有一些创新的尝试。香港特区也有很多大型的央企入驻,所以国家可以考虑建立一些特区机制,提出一些好的试点政策和路径。
如何发挥大企业的作用
从湾区内科技企业的角度来看,腾讯、华为等公司总部就设在深圳,这使得这些企业能够积极地在湾区建设中发挥领军作用。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也有多家中央企业,这些企业无论是出于自身商业利益的考虑,还是从客观上带动区域发展的角度,都会对湾区的政策做出积极的回应。这些实力雄厚的企业的态度和反馈,会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个产业生态产生积极的效应,促进湾区经济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