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质量发展存在一个意愿问题,即想不想的问题;还有一个能力问题,即会不会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办法或模式从哪里来?顶层设计很重要,主要是“指方向、划底线”,讲清楚大的方向、目标,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以及什么样的局面要避免。在此前提下,究竟什么样的办法符合实际,能够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是事先计划好的,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来的,而要靠市场经济第一线的探索、试错、比较、竞争,才能够发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地方竞争的重要性。
地方竞争机制被视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事实上,这一机制并非事先设计好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以强大的政府科层组织为基础,这种组织架构部分服从于计划经济运行的需要,部分则源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央和地方之间一直存在着“统”“放”的循环与争议。当市场经济大潮涌来以后,政府的角色逐步演变。如果说企业家是生产要素的组织者,地方政府就是生产要素平台的搭建者。地方政府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投资环境,吸引生产要素到本地聚集并优化配置,以带动本地经济总量、就业、财政收入等的增长,这就是以前通常说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地方政府的行为,既受到上级组织考核和本地发展目标要求的激励,也受到其他地方竞争压力的推动。如何营造有竞争力的发展环境,需要地方政府领导人具备另一种企业家精神,其中包括眼界、胆识、创新性、执行力等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
离开地方竞争机制或地方政府的企业家精神,中国发展的故事是讲不清楚的,或者说丢掉了一个关键性角色。这一点是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未曾关注的,理应成为经济学下一步探索的重要议题。中国在过去30多年里,起初还是沿用老办法,走了一些弯路。地方竞争机制出来后,各地都在动脑筋、想办法,对外招商引资是地方政府行为转变的重要一步。此前地方政府热衷于封闭市场,保护本地企业,后来发现引进外部优质要素和企业更有利于本地发展,便形成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着力于改善本地投资发展环境,提升竞争优势。土地财政、开发区建设、项目引领等陆续涌现出来,成为地方加快发展的“抓手”。地方竞争的一个好处是方便做比较,有用的坚持下来,并得到推广,没有用则会被淘汰,由此形成了试错纠错、优胜劣汰的机制。
既然地方竞争机制源于演化而非人为设计,在承接了原有政府科层组织优点,比如完备的组织架构、较强的行政资源动员能力、较有效的组织规则和文化等的同时,也保留了某些缺点,比如行政权力过多地控制资源、政企关系不规范、法治建设滞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寻租、腐败等问题。这种复杂格局不可避免地使地方竞争机制陷入诸多争议。
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套地方竞争机制仍然是有效的,不能丢,但也需要与时俱进地改革、创新、提升。事实上,这些年地方政府在与现代市场经济、开放经济的磨合中,适应性逐步提高。下一步应通过继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廉洁、高效、有创造力的公务人员队伍,以及有正确激励、可问责、可纠错的运作机制。与此同时,通过第一线的试错纠错,积极探索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办法。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地方竞争机制,首先要重新构建地方发展的目标、评价和激励体系。GDP挂帅的局限性愈加明显,可转为预测性与结果性指标。用什么样的新指标,需要深入研究与比较。一个办法是设置一个新的主要指标,比如就业;另一个办法是组合若干个反映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比如就业创业、质量效益、稳定性、可持续性等方面的指标,形成指标体系。在理论上,长期最优增长速度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议题。(www.xing528.com)
与高速增长期相比,地方竞争的内容也需要调整,包括: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营商发展环境的竞争;培育创新环境、聚集创新资源、成为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性城市的竞争;吸引中高级生产要素、形成不同类型劳动者合理分工结构的竞争;“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发展模式竞争;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性、包容性、稳定性内在一致的社会治理方式竞争等。
事实上,地方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已经起步,很多有特点、有价值、有全局意义的做法和政策正在浮出水面。比如,部分二线城市开始“抢人大战”,放低门槛,拿出优惠政策,“给钱给房给户口”,吸收高校毕业生到本地就业创业。人才争夺不仅表现在所谓“高端人才”领域,也表现在普通劳动者市场。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招工难现象已持续多年,招一个保姆有时比招一个大学生还难。可以预见,长期以来的限制城市人口、以户籍和公共服务等挡住外来人口的理念与做法,将面临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改变。
又比如,浙江等地提出并实践“亩产论英雄”的发展理念和政策措施,建立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制度,推动工业、服务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全覆盖。对企业进行分类评价,实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倒逼企业转型,取得显著成效。这套机制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业结构升级和附加价值提升,加快一批高价值区域的发展。
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大都市圈、创新中心、新兴产业基地等机遇将层出不穷,但谁能抓住并利用好这些机遇,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竞争优势。大湾区建设更是如此,能够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地方政府的素质和作为至关重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支持保护企业层面的企业家精神,也要倡导保护地方政府的创新精神。在大方向明确的前提下,允许地方有较大的“自选动作”空间,允许个性和差别,允许试错纠错,在竞争中发现和推广好的做法、模式和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