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经济的主要特征
新经济不仅仅是产业的升级、业态的增加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新经济也是从发展模式和空间结构上重塑经济空间分布,是对城镇化模式的一次重要变革。从区域发展角度,新经济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从要素积累转为创新导向。研发和创新是新经济的核心驱动力,也是新经济的基本特征。传统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人力和资本投入,科技水平、社会综合管理水平不变或变化不显著,且过分依赖资本的高速积累。新经济是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主要形式,由互联网和新技术革命推动,以信息化和产业化深度融合、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人力资本的高效投入和减少对物质要素的依赖为标志的一种经济形态。目前,中国新经济主要包括分享经济、信息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智能制造经济等,大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带动经济增速的提升,从而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第二,“互联网+”促使生产和消费跨越地域界限。新经济的出现,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促使生产和消费跨越地域界限,一些新经济模式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产品和服务所面对的市场空前扩大,这使得服务业进一步集聚和集中成为可能。比如,以前外贸企业、小微零售企业等服务业企业只能服务于一个地方的特定客户,通信、交通的限制使其不论生产能力多高,服务的独特性多强,也只能服务于特定数量和特定区域的对象,制造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只能通过传统渠道销售,这大大限制了产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传统服务业的边界大致以当地经济体量为限,因此服务业的体量和增速高度依赖于当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除了金融等少数行业外,服务业整体占比提升的瓶颈十分明显。因此,服务业很难成为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而只能成就一部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繁荣。
在新经济时代,由于生产和消费的范围扩大,合意的集聚和分散成为可能,城市群内部的分工也可以进一步深化。生产不再局限于特定厂房和特定地区,消费也不再局限于大城市的核心区,这就为城市群的空间分布提供了更多可能,城市群内部得以共享高质量的生活水平。
第三,区域经济容纳量得到大幅提升。不同生产方式决定了区域经济容纳量,新经济大幅提升了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容纳量,能够为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提供巨大的发展机遇。农业社会的区域经济容纳量取决于土地产出,工业社会部分摆脱了土地束缚,企业间的协同加强,但仍然受到市场、基建、商业空间、资源的限制,污染的集聚和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也限制了城市群的发育。
新经济表现为高附加值产业占比上升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科技导向的发展减少了对土地、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从而在低能耗的同时实现了单位空间内经济产出的继续上升,为城市群的进一步集聚提供条件。生产和消费跨越地域界限使得企业面对的市场日益扩大,更多高生产率的本地企业可以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从而带来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服务业的高度集聚也成为可能,大型互联网企业、商务服务企业和科技研发机构能够充分辐射国内外市场,边远地区的消费者也可以享受到新经济带来的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远程影音等一流服务。
(二)新经济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新经济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中已经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必将在今后的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www.xing528.com)
新经济的基本特征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对应的产业分布乃至城镇化模式。创新导向的经济要求有优质的人才储备和强大的科技研发力量,“互联网+”允许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与制造业企业充分协同,低碳绿色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能够充分打破区域经济天花板,进一步强化城镇的集聚效应。
首先,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新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科技基础和人才是新经济的重要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有充足的科技基础和人才储备,偏重应用的科研模式也使得技术转化的时间显著缩短。大湾区有中国一流的产业基础,且产业门类齐全,是目前中国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新经济创造的附加值中有许多都属于在传统产业基础上衍生出的新产业,其中包含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企业供应链能够很好地孕育和孵化新经济企业,也能够在竞争中取得更多突破。
粤港澳大湾区在城镇化模式和集聚效应方面都有突出表现。从经济基础看,大湾区高速公路路网密度较高,基础设施发达,如能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城市群的分工协作功能,合理规划,则有望成为区域城镇化的一个标杆。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城市群联动效应较突出的地区之一,经济活动点面结合,城市之间有机融合,不存在明显的“城市—乡村—城市”的严重割裂问题,逐步连接为一个整体。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新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动机。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已经拥有完善的制造业基础,并开始了“腾笼换鸟”的产业升级进程。传统制造业面临成本和土地等多重约束,难以满足粤港澳大湾区下一阶段的发展需求,传统行业的附加值也不能支撑更高的人均产出和人均收入,发展新经济势在必行。新经济的发展能够大幅提升区域经济承载力,进一步提高湾区集聚效应。以腾讯、华为等企业为例,这类高端服务业或制造业能够在很小的区域内创造极高的产值,且这些产值都是低能耗、低污染的,更多地依赖于科研能力和创新产品。由此带来的高额利税可以反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随着“互联网+”促使生产和消费跨越地域界限,经济活动尤其是服务业活动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分布,这给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如果能顺应新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就可以在未来总部经济、新型服务业经济等竞争中占据更大的国内市场,反之则会导致既有产业优势逐步丧失。因此,大湾区必须抓住时机,充分发挥新经济的优势,并将新经济和传统动能结合起来,带动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较好的新经济基础。粤港澳大湾区的新经济发展在全国走在前列。目前,大湾区的新经济占比稳步提高,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以深圳为例,2016年,三新经济占深圳市生产总值的50.4%。华为、腾讯、大疆等企业现都已成为新经济的杰出代表,带动全行业的共同繁荣。
在粤港澳大湾区,新经济正在与传统经济逐步融合,发挥协同效应,促进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比如,新型供应链企业不同于传统单一的金融物流企业,它们利用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提供贸易综合服务,包括为客户提供贸易执行服务和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授信或准融资服务。这些小微金融企业的实践减少了传统金融行业的信息缺口,发挥了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的传统优势,以及背靠国内、国外两个金融市场的地缘优势。
因此,新经济将会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由新经济的特点和粤港澳大湾区的自身条件决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