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细致剖析微课脚本案例

细致剖析微课脚本案例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来看一篇微课脚本,题目是“用画面感塑造语言的带宽”。有一辆宾利轿车很贵,售价888万。但是,语言其实并不是最有效的传递信息的工具。作者用了一组数字来让我们感受到画面感的价值,即7%来自语言,38%来自语调与声音,而其余55%则来自肢体语言。画面感来自具体的甚至细节的布景。佐治亚的红山,是关键的细节道具。排比句可以给画面感增加冲击力。图5-3内容框架思维导图

细致剖析微课脚本案例

我们来看一篇微课脚本,题目是“用画面感塑造语言的带宽”。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节选自《5分钟商学院·个人篇》,作者刘润,得到App“五分钟商学院”主理人。

先来看开头,作者先用大约200字篇幅激活学员的学习动机

有一辆宾利轿车很贵,售价888万。在演讲中,你希望让大家知道这辆车真的很贵,很贵很贵,你会怎么说?真贵?非常贵?真是太贵太贵了?反正我是买不起?这些表达,都没有办法让大家对于这个“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够在上海买一套房子了?相当于40个人的年薪?这个表达好一些,已经可以让大家有些感性的认识了。但还是不够。我比较喜欢这个表达:这辆车到底有多贵?一个农民,从商纣王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开始工作,不吃不喝一直干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许才能买得起一辆这样的轿车。

这种表达会让听众经过小思考、小探索,自己产生“贵”的感觉,而不是你用一个字,告诉他“贵”这个结论。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甚至会让听众发出“哇哦”这样情不自禁的惊呼,来自你刻意营造的“画面感”。

上面这一部分就是我们常说的激活动机“瞄准”。作者用了两种方法:痛点问题,正反对比。尤其是关于农民的这段描述非常精彩,吸引了学员的注意力,并且让学员感觉到自己讲的还不够好,从而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

接下来,进入正文传递知识的部分。请继续阅读,注意看主线逻辑、具体知识点及正文写作方法。

概念:画面感

什么是画面感?

演讲,是通过语言传递信息的能力。但是,语言其实并不是最有效的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传递的信息量小于声音;声音传递的信息量小于画面。所以,听众从一场演讲中获得的信息,通常只有7%来自语言,38%来自语调与声音,而其余55%则来自肢体语言,来自他们眼睛看到的画面。

啊?也就是说,我花最多时间准备的文字讲稿,其实是一场演讲中,最没价值的东西啊?是的。因为人们喜欢看,而不是听你读。

那怎么办呢?试着让听众用眼睛看到你的语言中的布景,让他们用眼睛来听演讲。这就是所谓的画面感。

“一个农民,从商纣王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开始工作,不吃不喝一直干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段5秒钟的短片,就这样在很多人的脑海中浮现,让人印象深刻。

画面感,可以极大地增加语言的带宽,把复杂的情绪编码在简单的文字中,传递给听众。

刚才的内容是正文的前半部分,之后的内容为后半部分。其实这篇文章的写作,使用了非常经典的Why-What-How逻辑结构。

Why:画面感的价值。作者用了一组数字来让我们感受到画面感的价值,即7%来自语言,38%来自语调与声音,而其余55%则来自肢体语言。之后,又在文中讲到,画面感可以“极大地增加语言的带宽,把复杂的情绪编码在简单的文字中,传递给听众”。

What:什么是画面感。作者提炼了“让听众用眼睛看到你的语言中的布景,让他们用眼睛来听演讲”这句话,来描述画面感的概念。

接下来,进入正文的后半部分,即How的部分。请注意这一部分的写作方法。

运用:构造画面感的几个小技巧

那怎样才能构造画面感,然后用画面感增加语言的带宽呢?我教大家几个小技巧。

第一,具体到细节。(www.xing528.com)

画面感来自具体的甚至细节的布景。有道具,尤其是越具体、越细节的道具,越有画面感。

比如你想说“大家现在用微信的时间真长”,充满画面感的说法是“你们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早上起床之后,先刷朋友圈……(停顿一下)……再刷牙?”有床、有牙刷,有一个具体的场景。

再比如你想说“我希望黑人和白人获得平等”,充满画面感的说法是“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佐治亚的红山,是关键的细节道具。

第二,善于用类比。

把一个抽象的东西用一个具象的东西做类比,把一个不熟悉的东西用一个熟悉的东西做类比,很容易产生“画面感”。类比的关键,是善用“相当于”这个连词

比如,你想说《刘润·5分钟商学院》有10万学员这个抽象的数字,应该拿一个具象的东西做对比,比如钱。充满画面感的说法是“假如每期《刘润·5分钟商学院》帮你节省1小时瞎琢磨的时间,你每小时的时间成本是100元,那10万学员,一年260期,‘相当于’帮助大家节省了价值26亿人民币的国民总时间。”

……

第三,点睛用排比。

排比句可以给画面感增加冲击力。一个演讲中,在关键时刻使用2~3次排比句,可以给大家极其深刻的印象。

比如,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判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排比句是大菜,就像红烧肘子,要用,但是也不能多用,否则听众会觉得口味太重。

这一部分是重点,所以占据的篇幅也比较大,大约有900字。大多数技能型课程,How模块占的篇幅都比较大。作者讲到了三点,分别是:具体到细节、善于用类比、点睛用排比。这三个就是文章的核心知识点,也是“干货”部分。

如果你仔细阅读,会发现三个知识点的讲解过程是一样的,即“提炼关键词+一句话解读+举几个例子”,除了第三个知识点有“注意事项”作补充,前面都是一样的。借助这篇文章,我们也提炼出了脚本写作可以参考的范本:“关键词+解读+例子”。

下面继续阅读结尾,即“补刀”的部分。

小结:认识画面感

画面感就是通过语言构造布景,让听众用眼睛来听演讲的能力。画面感可以极大地增加语言的带宽,把复杂的情绪编码在简单的文字中,传递给听众。怎么增强演讲中语言的画面感?几个小技巧:具体到细节,善于用类比,点睛用排比。

文章最后回归目标“补刀”的内容比较简单,做了主要知识点的回顾。如果能够换一种方法,例如画一张图或者编一个口诀等,使用新的方法再讲一遍效果会更好。

以上就是对“用画面感塑造语言的带宽”脚本的分析。全文(含标点)接近1 800字,下面我们用一张思维导图(如图5-3所示)重现微课内容。

图5-3 内容框架思维导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