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精准选题?理解五个特点是关键!

如何精准选题?理解五个特点是关键!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移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特点,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微课,“短小精悍”一定是最合适的。2015年初,通过对微课的研究,我提出了基于移动互联网学习特点的定义:“微课是短小独立的碎片化在线自学资源”。图1-7企业微课的五个特点1.短小:既是特点,又是痛点微课的“短小”主要是指时间上的短,这既是微课的重要特点,又是无奈的痛点。综合来看,微课原则上尽量“短小”。

如何精准选题?理解五个特点是关键!

深入理解微课的特点,对我们做好一门微课特别重要。

企业培训要打“组合拳”,综合运用多种学习形式。一方面要避免微课可以做的事却占用了面授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微课做了面授该做的事。使用微课这种学习形式,要遵循它的特点,这样才更容易让教学效果最优化

鉴于移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特点,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微课,“短小精悍”一定是最合适的。这个词又分为两部分,“短小”主要指时间上的短小;“精悍”主要指内容上的精悍。

微课在企业培训中,具有“应用先行,理论滞后”的特点,也就是先有企业应用这种学习形式,然后才渐渐有了对这种形式的研究。因此,关于企业微课,在早期阶段,能够查阅的资料很少,也没有相对权威的定义。

2015年初,通过对微课的研究,我提出了基于移动互联网学习特点的定义:“微课是短小独立的碎片化在线自学资源”。

提出这个定义,主要是为了帮助企业快速理解微课的特点。在这个定义中,包含了企业微课的五个重要特点:短小、独立、碎片化、在线、自学资源,如图1-7所示。

图1-7 企业微课的五个特点

1.短小:既是特点,又是痛点

微课的“短小”主要是指时间上的短,这既是微课的重要特点,又是无奈的痛点。

时间短其实是个“伪命题”,这与面授培训是一样的,如学员学习动机强、学习目的清、学习环境好、学习状态佳,同时微课内容有效、讲解生动,那么适当多讲一会并不会降低学习质量。

微课的时间长短也受到内容是否有效、设计是否有料、呈现是否有趣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不能单一地认为微课一定要长或短。因此,长或短并不是评价微课的唯一标准,或者说不能成为严格的标准。

那么,是否意味着不用考虑微课的时间长短问题呢?

答案是否定的。

“短小”是微课非常重要的特点。微课作为一种在线学习方式,与传统面授的最大区别在于“师生分离”,即做微课的人和看微课的人一般是不在一起的。这虽然是微课的优势,实现了“随时随地、按需学习”,但同时也给予了学习者极强的主动权,“按需学习”意味着他可以只学习他需要的那一个小模块,因此就要求微课在开发时,知识点碎片化。同时,因为各种自身或外界的原因,如注意力的分散、外界突发情况的打扰,学习者可能会中止对微课的学习。综合来看,微课原则上尽量“短小”。

Philip J.Guo、Juho Kim(他们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和Rob Rubin(ed X网站的工程副总裁)联合撰写了名为How Video Production Af fects Student Engagement:An Empirical Study of MOOC Videos(《教学视频如何影响学生参与度:对MOOC视频的实证研究》)的论文,并在2014年3月美国计算机协会的大规模学习研讨会上发表。

由于MIT在在线教育领域非常专业,加上ed X是非常著名的慕课网站,该论文研究的视频样本就多达690万段。

虽然微课与慕课并不是一样的,但在传播知识时都是以视频为主,都具备在线教育的“师生分离”自学特性,而且现在慕课也趋向“微课化”,越来越短小,因此该论文的结论对微课的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这篇论文主要研究以自学视频为基础的学习过程中,什么样的视频更吸引人。论文中有很多结论,其中一张图(图1-8)讲述了教学视频时长与观看时间之间的关系。

我们常常“幻想”学员会把我们“精心”制作的视频课程看完,这个想法真的有些“天真”了。

图1-8 视频时长与学员参与时长关系图

注:1.图片来源于How Video Production Affects Student Engagement:An Empirical Study of MOOC Videos。
2.纵坐标Engagement time(minutes):学生参与时长(分钟)。
3.横坐标Video length(minutes):视频长度(分钟)。
4.中间实线为中位值,上下虚线分别为25%、75%百分比线。

论文的结论是,很多人会在观看视频的中间就关闭。比如,3分钟以内的视频平均1分钟左右就会被关闭,3~6分钟的视频4分钟左右就会被关闭,6~9分钟的视频6分钟左右就会被关闭,9~12分钟的视频5分钟左右就会被关闭,超过12分钟的视频反而更快就会被关闭。

实验数据可能是相对的,但是至少告诉我们一个结论:通过视频自学的方式,学员能够投入的持续注意力时长非常短。

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但给我们的结论却是统一的:微课最好短一点。

那么,多短合适呢?在过去的咨询项目中,我通常建议以4~6分钟为参考值,一般不超过7分钟。或者说遵循二八原则,企业80%的微课应该在7分钟以内。

不仅论文中的结论如此,从2014年到现在的一线教学中,我也深有感触。

例如,在“七步入微”课堂上,学员会提交一份独立完成的微课视频作业,我会播放给学员观看,并以此为例子进行点评讲解。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假如播放的视频微课达到了八九分钟,其间会有非常多的人出现窃窃私语、走神、把弄手机的现象,而且绝大多数人在看完之后,给出的反馈是太长了,最好再精简一些。

后来,我还特意做过几次测试,在播放完视频微课后,请学员猜测时间长度,几乎所有人猜的时间都比其真实时间要长一些。

这些实践经验虽然没有太多理论支撑,但也能佐证我们之前的观点,微课要短小,建议4~6分钟,一般不超过7分钟。

那么,如果要做的微课主题非常大,一定会超过7分钟,怎么办呢?

首先,7分钟不是一个绝对的值,也不是一个必须达到的标准,而是一个参考建议。如果内容确实需要,可以保证学员能独立学习完毕,超过7分钟当然也没有任何问题。

其次,内容太多可以考虑拆分成更小的独立单元。例如,“演讲技巧”这个主题很大,但是它可以拆分成若干小的单元,每个小的单元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微课主题。

最后,我们还需要理性地看待微课的特点。与传统的面授、E-learning相比较,微课并不是一种完全独立的学习形式,而是一种补充、辅助面授,拥有独特优势的学习形式。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微课不是唯一的选择,如果拟开发的课程主题太大或内容太多,需要考虑选择微课这种形式是否合适,是否应该使用面授、E-learning等其他形式。

2.独立:单一主题,易于传播

微课的独立特点指的是一门微课要聚焦于单一问题。单一问题并非指“微课就是一个最小的知识点(我对该观点并不认可,因为知识点是无法界定大与小的)”,而是表示内容主题方向要聚焦,即窄而深。

例如,“企业文化”这个主题可以做成1分钟、5分钟、10分钟的微课,也可以做成3小时的视频内容。只要微课内容主题方向是聚焦的,我认为就可以做成一门微课。

再如,“情绪与压力管理”这个主题也很宽泛,不够聚焦。如果把主题细化到“释放压力的4个技巧”,则会更符合微课的特点。

微课聚焦于一个单一主题,与碎片化学习的“目的性”强有关。表面看来碎片化学习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实际上因为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信息过载的状态中,碎片化学习有更强的自主性,所以其“目的性”也更强。

学员观看微课时,通常是带着需求来的。单一、聚焦的内容主题会更符合这种学习特点。

换个角度再来理解。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经过几年努力,企业已经搭建起微课平台。员工会在什么情况下看微课呢?大多数情况是“搜索式学习”,即员工自己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通过在微课平台搜索的方式获取答案与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说,单一主题的微课也更匹配这种应用场景。

事实上,设计微课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微课主题,而微课主题的确定需要考虑未来学员在什么情况下会学习这门微课,有了学习微课的场景,更能体现微课的价值。

3.碎片化:环境碎片,内容系统

微课短小与独立这两个特征都是由另一个特征所引起的,即“碎片化”。

微课的优势恰恰是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能够满足随时随地、按需学习的需求。(www.xing528.com)

但是,碎片化这个词似乎不只是个褒义词,从2017年开始,有不少人站出来说“碎片化学习”正在毁灭一代人。

我对此观点并不赞同,原因有三。

第一,碎片化是无法回避的。

人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从碎片到系统的过程,我们所学到的大多数内容都是从碎片的状态不断归纳总结出来的。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习惯了多线程处理任务,时间也因此被分割成若干碎片。这些时间可以用来干别的事,当然也可以用来学习。

第二,环境碎片与内容无关。

学习环境的碎片化和内容不够系统,是两件关联不大的事情。举个例子,参加3天封闭式集中培训学习如何做微课,是系统学习还是碎片化学习?

表面看起来,参加三天培训当然是系统的,但事实是能否学得系统更多的是取决于课程内容设计者。如果内容设计是碎片化的,毫无逻辑,那么无论怎么做,都很难学得好。

反过来,企业来了新人,希望他快速了解公司的业务,你精心设计了8门微课,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公司的关键业务。

作为企业新人,每天利用早上刷牙的时间,学一个业务知识点,8天后就都学完了。那这是碎片化学习还是系统学习?这不取决于学习者,而是取决于内容的设计者。

第三,碎片化学习满足真实需求。

以前,很多人都认为学习应该是全面地学,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学员需要的或许只是其中的“一点点”,而且每个人的“一点点”可能是不一样的。

我在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读书时写过一篇论文,讲述“JIT教育模式的应用”。JIT是Just In Time的缩写,最初是丰田汽车在20世纪中叶推行的一种生产模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

企业的人才培养从根本上讲类似于生产,只不过生产的是人力资本而非汽车。20世纪末美国开始推广JIT教育模式,强调只在学员需要的时候、在需要学习的地方、提供当前需要的知识内容。但这种模式并没有大规模应用落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技术上无法实现。现在,微课能够帮助企业落地这种学习模式。

所以,碎片化学习可能更加符合企业员工基于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要求,尤其是微课与面授的结合,将会让培训更加有效。

以上三个观点,可以解释我为什么认可碎片化学习。

碎片化学习如果建立在系统性设计的基础上,会产生更大的价值。

举个例子,某企业在设计一个新晋主管的培训项目,因为业务条线主管工作繁忙,难以保证长时间集中培训,而且新晋主管来自全国各地,多频次、分阶段培训意味着成本大增。

后来,培训部负责人决定运用混合式学习的设计思路,将微课与面授结合起来。

他们先把原本面授培训要讲授的知识点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分为以下四类:

A.通过自学可掌握的独立知识点;

B.必须通过面授训练,学员进行反馈的关键知识点;

C.关键知识点中需要提前预习的前置知识点;

D.学员可能一次掌握不了的重点和难点。

接下来他们重新规划了整个项目进程,如图1-9所示。

第一阶段,面授课前2周,学员按进度远程自学包含A类知识点的微课,并进行测试;

第二阶段,面授课前3天学员远程自学C类前置知识点,并完成作业反馈;

第三阶段,学员参加与前两阶段衔接的面授培训,掌握B类知识点;

第四阶段,课后1周学员按计划完成D类知识点,确定已掌握重点和难点,并完成作业反馈。

图1-9 项目进程规划示意图

有了整体、系统的规划,项目将会变得更加高效。而项目的每个阶段也需要系统的规划,比如对于A类知识点,先讲哪些,如何设计练习,前后如何衔接等。

所以,环境碎片,内容系统,碎片化学习需要建立在系统性设计之上。

同时还需要注意,微课不是万能的,对于特别难的,或者需要仔细分析、深入思考的知识点,仍建议以面授为主、微课为辅,珠联璧合,提高成效。

4.在线:移动互联,独特设计

微课是在移动互联网上通过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传播的学习资源,必须考虑移动互联网的特性。

在内容上,应该做到通俗易懂,快学、快会。在呈现上,制作微课时要考虑在手机上呈现的效果。

例如,在计算机上做幻灯片时,28号字可以作为标题字,但是在手机上,视频一压缩,28号字可能就看不清了。

再如,微课最好添加字幕,微课视频要进行压缩,这都是由微课的这个特点决定的。

5.自学资源:自学传播,脚本关键

微课区别于传统面授最核心的特征就是“师生分离”,这意味着学员学习自主性变强,无法获得即时、个性的解答,且易被外界干扰。

由于微课的这个特点,微课的脚本设计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所谓微课脚本,就是将微课内容有效呈现出来的教学设计。脚本设计得好,意味着学员能够真正听懂、记牢微课内容。

反之,没有好的脚本设计,再好的内容也很难被传播出去。

举个例子,在传统面授中提倡使用体验式教学,即让学员先阅读某个教学素材,然后通过总结的方式获得知识点。

但是在微课中,这种方式未必有效,因为微课是“自学”的,所以如果绕个大圈子最后得到结论,可能圈子还没绕完,学员就已经关闭课程了。

因此,微课的脚本设计要充分考虑微课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