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企业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是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表现。这种企业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是以生产资料的聚集和劳动力的一定聚集为前提的。实现这种生产条件(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聚集有两个途径:一是社会主义资金积聚;二是社会主义资金集中。以上两个方面都是社会主义积累过程,即剩余产品的资金化的必然表现。
社会主义积聚,首先表现为企业将自身获得的剩余产品价值的一部分用以增加资金总额。由于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企业的剩余产品主要部分是通过上缴利润成为国家集中的积累,国家将集中的积累有计划地分配给各个需要发展的企业,这种国家统一分配与调度的资金就成为企业资金积聚的主要来源,因而用国家统一分配的资金来扩大企业资金的规模,就成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积聚的另一种形式。社会主义资金积聚是扩大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规模的基础。就微观(企业)角度来说,企业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总是与企业的新资金的增加或企业资金积聚规模相适应的。就宏观(社会商品生产总规模)来说,它总是与社会资金积聚增加相适应的。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首先要保证国民收入的迅速增长,其次要正确处理国民收入年增量中积累增量与消费增量的关系,保证国民收入年增量尽可能地用于扩大企业自主积聚与国家集中进行的积聚。这样,就能使企业资金积聚量,从而生产资料积聚量有更大的增长,并由此做到尽可能地扩大商品生产的规模。
为了最有成效地进行社会主义的资金积聚,要充分发挥企业自主积聚的作用。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机体的细胞,企业能够从收入中提取一定数量的自有资金来扩大它拥有的资金规模,即企业具有从事自主的资金积聚能力,企业就能成为具有自我扩张能力的生机勃勃的经济细胞,就能够使每一个企业的商品生产规模不断地和持续地扩大。为此,就必须保证企业有对原有资金的占用权,而且必须拥有一定的利润提留权。如果国家和上级机关可以任意调用企业的资金,从而取消企业的资金占用权,同时在财政上对企业实行全收全支,没有利润留成权,那么,企业就不具有自主的资金积聚的能力,企业的资金就不仅不能自行地和不断地增大,而且还会处在连老本也难以维持的困难局面,这样就会影响和削弱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资金积聚中,国家直接控制的资金积聚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国家通过财政渠道集中了各个企业的上缴利润,并从中形成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并且按照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有计划地分配给各个生产单位,用以补充和增大原有企业的自主的资金积聚,或形成新的资金,以建立新的企业。国家控制的资金积聚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它具有计划性。分散地进行的企业自主资金积聚总是难免会带有某些自发性,甚至会出现重复生产、盲目发展等现象,而国家控制的资金积聚则是集中进行的,因而是有计划的,它能按照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规律的要求,或是将资金较均衡地分配于各个生产单位,或是重点地使用于某些生产单位;其次它具有集中性。由于国家把来自许许多多企业的上缴利润和税金集中起来,就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资金,并可以重点使用于某些耗资巨大的企业。我们看见,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私人企业的积聚只是或主要是采取企业积聚这一形式,它是在各个企业中分散地进行的。这种分散的企业积聚,不仅要受到私人资本的积累量(它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的限制,而且因为原资本分化为新的独立资本而受到分割。正如马克思所说:“所以,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不仅分散在许多点上,而且执行职能的资本的增长还受到新资本的形成和旧资本的分裂的阻碍。”[14]这就决定了私人资本积聚规模的局限性和分散性。而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公有的社会资金由于采取了国家集中控制的积聚形式,就克服了分散的企业自主积聚的局限性,使个别企业的资金积聚能够达到巨大的规模,由此来实现更大规模的生产资料的聚集和更大(合理的)范围的劳动力的聚集。通过国家集中与分配资金以保证资金在个别企业中的巨大集结,这正是社会主义资金积聚的特点,也是社会主义资金积聚的优点。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能迅速筹集起巨大规模的建设资金并用来建设许多关键性的大型现代化的建设项目,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和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正是在于自觉地运用了社会主义资金积聚的这一优越性。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家控制的资金积聚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要为它的顺利进行创造充分的条件,如要保证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必要而适当的集中性质,要维护国营企业的全民所有制性质,企业利润大部分必须上缴国家;要完善财政体制,健全税收制度,并有效地利用价格杠杆,以保证国家积累达到应有的规模。特别对于像我国这样底子薄的社会主义国家,强大而充实的国家积累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资金集中,在于把原先分散在若干个企业的资金集中在一个企业中,尽管它不是社会总资金的实际增长,而只不过是改变了社会资金在各个企业之间的分配与量的组合,但是由于它通过积少成多,从而在社会资金总量不变的基础上实现生产资料的大规模集结,因而它是实现生产规模扩大的另一重要途径。(www.xing528.com)
社会主义的资金集中是通过企业的联合化来实现的。社会主义联合化是公有制企业的有计划的自愿合并。它通过社会公共的资金的联合与合并来实现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力在必要范围内的集中。它在微观上,通过改造单个的小企业以形成具有强大商品生产能力的经济联合体;在宏观上,它使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组织结构合理化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联合化早就出现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如股份公司就是私人资本的联合。在帝国主义时代,垄断资本更是采取各种各样的垄断的联合形式。社会主义的联合,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联合。(1)社会主义联合的目的是为了在大规模的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而资本主义联合的目的则是旨在追求最大限度的资本主义利润;(2)社会主义的联合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劳动者联合体的进一步扩大,参加联合的各个企业存在着根本利益的一致,联合起来的生产者不丧失它们对生产资料的主人翁的地位,因而实现联合就成为这些有关企业的共同要求与自愿行动,它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有着广阔的活动场所,能够超越各个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的界限,把各种有关的企业联合起来,实现最合理的经济联合化。而资本主义的联合则是贯穿着私人利益的冲突,垄断联合更是大鱼吃小鱼,以“资本家剥夺资本家”为内容,因而它必然要遭到资本小的一方的激烈抵抗。可见,私有制给经济联合化设置了障碍;(3)社会主义联合化是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有计划地指导与调节经济联合化进程:首先,有利于企业在生产专业化基础上最充分地发挥企业的技术密集的生产力和劳动密集的生产力;其次,有利于在企业间生产协作化的基础上最充分地发挥劳动的社会结合所产生的、不费代价的生产力,即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再次,有利于使企业在供产销上衔接起来和实现供求平衡;最后,有利于大中小企业的最优结合,充分利用各层次的生产力。这样,国家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根据各行各业、各地区的特点,来科学地规划企业联合的范围与规模,寻求一个最优的宏观联合体的结构,并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自上而下的指导与调节,有步骤地来实现这一联合,从而建立一个能以最少劳动耗费求得最大经济效果的合理的经济组织结构。而资本主义联合则是在资本主义竞争中自发地与盲目地进行的,它通过“较大的资本战胜较小的资本”,造成了垄断组织的暴虐统治,而在垄断竞争中,垄断联合愈加沿着控制市场与控制原料的方向发展,它加深了社会经济结构的畸形化。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下,开拓了经济联合化这一实现生产资料集中与大规模商品生产的宽阔的道路。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主义是“联合的生产方式”[15]。联合化是一条迅速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一条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生产的必由之路。特别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底子薄、劳动生产率低、资金积聚规模有限的国家,只要我们能够最充分地运用与发挥社会主义经济联合化的优越性,就可以在不增加或少增加社会资金总量的前提下,凭借最大限度地利用生产资料集结与劳动力集结形成的社会生产力,来加快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