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经济的扩大再生产中,生产与经营的基本单位——企业,一般说来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表现为企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将日益先进与强大,劳动生产率将不断提高,企业的商品生产能力与规模将日益扩大。这就意味着小规模的商品生产变成大规模的商品生产。
商品经济有个体的小商品经济与大规模的商品经济。个体小商品经济是以个体所有制为经济基础,以手工工具为技术基础,依靠个人劳动或家庭劳动来进行的小规模的商品生产。这种个体小商品经济,如个体农民与个体手工业者的商品经济,由于它在经济上的薄弱与技术上的落后,以及劳动协作规模的狭小,从而是以劳动生产率及商品率的低下为特征的。即使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国家,在某些领域内的个体所有制经济,如农业中的家庭农户,由于采用了现代技术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并成为一种大型的商品生产,但是这种个体经济,毕竟在使用生产资料与使用劳动力上受到双重的限制,从而成为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大规模的商品经济,首先是在资本家所有制的基础上得到实现的。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达,出现了以资本家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以自动化的机器大工业为技术基础,以充分利用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劳动协作为特征的大规模商品生产。由于私人资本具有相当的规模,因而“每一个资本,都是生产资料的或大或小的积聚,并且相应地指挥着一支或大或小的劳动军”[9]。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企业“才能组织劳动的分工和结合,才能使生产资料由于大规模积聚而得到节约,才能产生那些按其物质属性来说只适于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如机器体系等等,才能使巨大的自然力为生产服务,才能使生产过程变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10]。因而,这种资本主义企业,显示出它在生产商品中的强大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商品生产的地基只有在资本主义的形式上才能担负起大规模的生产。”[11]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规律的作用,使大规模商品生产取得更高的发展。在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厌的贪欲下,私人资本一方面借资本积聚,另一方面借资本集中而不断增大。特别是你死我活的资本主义竞争,使大资本打败与剥夺小资本,从而加速了资本的集中,加之信用与股份公司使个别资本形成联合资本。这一切使资本主义企业的资本规模与商品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
资本主义大商品生产,就其技术构成的状况来划分,可以区分为劳动密集型商品生产与技术密集型商品生产两种类型。劳动密集型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初期阶段的特征,它表现在资本家企业有机构成还不高,资本中使用了机器设备的部分还不很多,企业生产还不是主要地依靠技术生产力而是主要地依靠劳动的社会结合,即依靠直接组织在企业内部的劳动力的数量,依靠更多劳动者在企业内部的分工与协作。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商品生产,是与资本主义组织发展初期的物质技术的较低水平和资本积聚和集中的不发达相适应的。技术密集型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高级阶段的特征,它表现在资本家企业的有机构成发展成为高位构成(即不变资本占据主要部分),资本中使用于机器设备的部分越来越大,企业生产不再是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数量而是更主要地依靠技术生产力与科学生产力。这种技术密集型的商品生产,表现为企业资本密集,即企业的资本达到巨大的规模,这种巨型的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经济物质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资本的积聚特别是集中的高度发达条件下的产物。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仍然要遵循由小规模的商品生产向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发展、由劳动密集型的商品生产向技术密集型的商品生产发展这一路线前进。
第一,向大规模商品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固有的要求。社会主义公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产儿,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企业将拥有越发先进、越加庞大的物质技术装备,企业的技术构成将日益提高,日益成为资金与技术密集型的大规模商品生产。(www.xing528.com)
对于像我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当前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商品生产,然后,创造条件向技术密集型商品生产的阶段发展。因为,资金或技术密集的大生产,是社会主义大商品生产的高级形式。只有在企业资金与生产资料规模扩大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企业生产过程有必要的规模,以至足以充分利用企业内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才能利用生产资料积聚而得到节约,才能把科学研究与物质生产内在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地利用科学这一直接生产力的因素。归根到底,才能进一步发展生产的社会化。
第二,向大规模商品生产发展,才能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社会主义大规模商品生产,无论是凭借劳动密集或是依靠技术密集,它总是打破了小生产使用物质技术条件与人力条件上的局限性,把生产力推向前进,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产品,从而不仅具有更强大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而且拥有生产商品的高度效率与强大能力,能够提供出大批量的、物美价廉的、品种繁多的商品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需要。在大规模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的积累能力与商品生产的能力,对于像我国这样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国营企业中多数是技术构成不高,机械化还处在初步阶段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在轻工业与手工业领域中,还存在众多的资金少、技术简陋的小型生产。在农业集体经济中,主要还是以手工工具与手工劳动为基础,农村的生产队,就其所使用的土地的规模来说也是很狭小的,就其内部的劳动分工与协作来说是不发达的,因而是商品率很低的半自给性的小型生产组织。马克思在论述手工业与小农业时说:“这是完全不可能积累或者只能有很少积累的形式;这种形式只容许少量剩余产品,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要被消费掉。”[12]显然,即使是社会主义的联合商品生产者,如果停留在手工工具的技术基础上,那么它的剩余产品也是不多的,它提供的可供社会其他成员消费和用于积累的新价值也是有限的。因而,企业在逐步地实行技术革新和适当地扩大集体劳动范围的基础上,扩大商品生产的规模,便成为最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的必要条件。
第三,向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发展,为社会主义国家更有效地实行计划管理创造了经济条件。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组织,是由许许多多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联合生产者组成的。这种众多的具有经营自主性的生产者,在商品生产所固有的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它们的生产与经营活动不能不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从而与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企业的资金量与生产规模越小,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生产单位越多,不仅有生产不同产品的众多企业,而且生产同一产品也有众多企业,这就意味着生产具有分散性。固然这种生产的适当分散,也是发挥商品生产者的经营灵活性与对市场的适应性的必要条件,但是另一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与局部利益的生产单位的分散经营,就往往要进一步增强企业经济活动的自发性。可以说,从事商品生产的企业在规模上越小,在数量上越多,生产的分散性程度就越高,特别是在通过市场的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企业经济活动的自发性因素往往会使社会主义经济在“活”起来以后却又带来某些“乱”。我国有40万个国营企业,几百万个生产队,有数量众多的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个体商品生产者更是难以计数。为了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集中的管理与有计划的调节,为了把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与商品生产者自主经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做到“活而不乱”“统而不死”,就有必要把由大量的小企业组成的经济结构逐步改组成为由大型的或较大的企业组成的经济结构。为此,有必要创造条件,逐步地实行必要的生产集中,把小企业变成大企业,把小规模的商品生产变成大规模的商品生产。
第四,企业实行大规模的商品生产,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企业的技术进步与生产资料的积聚与集中,是在通过资本主义竞争而起作用的价值规律的强制下实现的。马克思说:“竞争斗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来进行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因此,较大的资本战胜较小的资本。”[13]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程度与状况,尽管已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但是它仍然是推动企业去大力扩大生产规模,以实现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经济杠杆。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中,一方面,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高、成本低的企业就能获得更多盈利和分享较多的物质利益;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竞争所形成的对缺乏经济效果的企业的压力,同样成为推动企业去千方百计地降低生产成本以增强它们的商品的竞争能力。可见,价值规律的作用总是要促使企业由小规模的商品生产走向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商品生产单位逐步地扩大它的资金与生产资料规模,逐步地由进行小规模的商品生产的企业发展成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生产的经济联合体,是社会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规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等的要求,因而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