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锐意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锐意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这样的市场经济将能实现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从而成为一种新型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起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以人为本提供制度保障。如果从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当前我国正在从事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创新,归结为充分有效地利用市场作用的体制创新这一命题。

锐意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市场体制绝非万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适应经济政治条件的变化而演变的。自发的市场调节有其固有的缺陷。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体制,已不同于19世纪“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一切经济活动的自由市场体制,而成为一种发挥政府职能的、有调控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有效利用市场作用来发展社会主义,这就更加需要人们在引进与利用市场时,采取兴利除弊的理性态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功能;另一方面,致力于创新市场体制与机制,克服和缓解市场经济的缺陷与不足,使其“为我所用”。中国共产党从事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以创建能充分适应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新市场经济为宗旨,而不是要照搬西方市场体制模式。要实现市场经济从属于社会主义的要求,需要进行重大的体制创新。30年改革实践的经验与教训表明,为了使新的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社会主义的要求,需要深入研究和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体制创新:(1)针对市场机制与传统公有制模式的不兼容性,花大力气、深入进行和搞好公有制具体形式的创新。国有企业和公司化改革中要努力寻找使效益的追求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此外要大力发展多种新型集体经济,包括适应土地流转要求和土地、资金入股的新集体经济,通过寻找能适应市场机制的公有制具体形式,增强公有制经济内生发展能力,形成市场体制下经济发展与公有制经济壮大和控制力、影响力增强相并进。(2)基于市场机制固有的运行的盲目性,特别是针对发达市场化——金融化与全球化条件下经济运行的不稳和高风险,需要以构建强有力宏观调控机制为目标,着力强化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寻找有效的宏观调控方法,使经济运行中“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调控互相补充和互相促进。(3)针对市场机制作用下主体生产活动的消极“外部性”——物质生产中制造、销售劣质品危害消费者;制造排放污染破坏自然环境、资源和生态;文化生产中制造和排放“精神垃圾”以及在科技品生产中危害公共利益,要求采取经济、行政、社会、道德等多方面的制度安排,形成制度约束下的经济活动自由。(4)针对市场机制固有的拉大收入差距效应,特别针对转型期体制缺损下的收入分配畸化,采取多样措施,加强收入调节,切实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关系和保障分配公正。(5)针对市场机制的生产和提供公共品失灵,特别是社会保障品的生产和提供的失灵,大力构建发达、高效的公共品生产与提供体系,以改善民生和增进社会福利

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创新,在我国将会形成崭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由于既能发挥市场活力,又能增强宏观调控力;既能充分发挥竞争性“私人产品”生产在财富最大化中的功能,又能有发达的公共品生产和充分的社会福利;特别是既使多种经济成分并行发展,互补互促,又能加强公有制经济的支撑力。因而,这样的市场经济将能实现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从而成为一种新型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起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以人为本提供制度保障。

如果从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当前我国正在从事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创新,归结为充分有效地利用市场作用的体制创新这一命题。其核心内容是:形成完整的和完善的市场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发挥好政府的经济、社会职能,搞好对市场的调控和引导。最简约的概括是:发挥市场自发性调节和搞好政府对市场的自觉利用。应该说,实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自觉利用市场相结合,是20世纪世界市场经济实践中已经提出但尚未获得解决的“时代难题”。在我国要破解这一时代难题,不仅需要依靠敢想敢干的改革实践,而且要依靠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对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

在我国新的条件下,坚持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原理,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和汲取国外市场经济理论的积极成果,进一步形成分析深刻、理论系统、逻辑严谨、表述新颖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依靠中国经济学家的努力探索,中国出现了活跃的经济学研究,实现了一轮中国经济学的与时俱进。在我国进行经济、社会全面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必定会取得更多硕果,实现新一轮经济理论的与时俱进。

【注释】

[1]原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4、5期。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1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1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67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6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5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3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1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1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3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73页。(www.xing528.com)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3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3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3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1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页。

[21]一篇是作者的《试论社会主义计划管理与利用市场机制》,另一篇是于祖尧的《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见:《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关系》(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2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6页。

[2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6页。

[2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6页。

[2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6页。

[2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6页。

[2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6页。

[2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4页。

[2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6页。

[3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6页。

[3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