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由计划向市场的理论创新和体制转型:探索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由计划向市场的理论创新和体制转型:探索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由于缺乏经验,在实践中仍然是照搬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我国的改革是以理论创新为先导的。尽管人们在不少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在发展商品经济、引进市场关系这一改革大方向上达成共识,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者。

由计划向市场的理论创新和体制转型:探索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初始,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但由于缺乏经验,在实践中仍然是照搬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这个体制的基本构架,一是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即传统的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二是全面的计划经济,将工业、商贸活动甚至农产品生产和交换统统纳入国家计划,实质是在经济活动中摒弃和排斥市场力量,实行国家指令安排的产品经济。依靠政府行政的计划管理,压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使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难以发挥;权力高度集中,压制了地方和基层组织生产的积极性。

我国照搬苏联经济模式,与来自苏联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相关。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主义以单纯公有制为经济基础,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特别是计划经济姓“社”、市场经济姓“资”的观念,使人们找不到经济生活中出现矛盾的体制病因。人们往往把企业丧失主动性、职工缺乏积极性、经济增长势头放慢等问题,归结为经济管理方式和方法有缺陷,只对原有体制进行小修小补,在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划分上进行调整。

我国的改革是以理论创新为先导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对十年动乱进行了冷静反思,在深入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在加深对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端认识的基础上,做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部署,提出“应该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理论界打破了多年来的思想禁锢,针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事物,围绕经济改革这一时代主题,开展了热烈的学术争鸣。尽管人们在不少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在发展商品经济、引进市场关系这一改革大方向上达成共识,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例如,突破了社会主义实行产品经济理论,形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经济的理论;突破了社会主义实行单一公有制理论,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理论;突破了国有国营、政企不分的企业理论,形成了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理论;突破了支配权、利得权,处置合一的国家财产权理论,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财产权理论;突破了以行政命令指挥经济活动的理论,形成了依靠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现代政府职能理论。这些经济理论的大突破,可以归结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取代了传统社会主义产品经济理论。

在30年经济理论发展和创新的历程中,邓小平同志起着卓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者。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命题,将其作为他不断思索的实行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新经济体制的名称。他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他提出和一再坚持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命题,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推进了引进与利用市场的改革实践。(www.xing528.com)

邓小平把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组织、管理经济活动和配置资源的“方法”二者区分开来,强调“市场”是用来发展社会主义的“方法”和“经济手段”,由此合乎逻辑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他指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5],为我国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明了方向。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确立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命题,提出了进一步缩小计划经济、扩大市场调节的政策措施。此后,市场取向的改革阔步前进。一方面,市场作用充分发挥的地区出现了经济活力显著增强、发展大大加快的良好势态;但另一方面,不少地方也存在思想保守,改革迈不开步的状况。邓小平密切关注我国改革实践,1992年他亲自调研,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他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力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7],作为判断的标准,为人们进行市场取向的深度改革扫清了思想障碍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其理论的严整性,以其立足于改革的新实践,以其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和强国富民的现实需要,为围绕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与计划问题上多年的大争论画上句号。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为我国改革和体制转型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石。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