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应对疫情冲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应对疫情冲击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新基建”能够更好服务于消费升级。这些都与“新基建”密切相关,需要“新基建”提供支撑。二是“新基建”为我国创新发展奠定基础条件。对疫情中暴露的医疗、环保等民生短板,要加快补齐,同时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信息化更新换代。三是“新基建”要与配套产业良性互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应对疫情冲击

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老并重”的基建政策基调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加强基建投资的高度重视,这对于疫情下激活需求、优化供给、支撑经济恢复增长意义重大,也将对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传统基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基建存量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和质量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

从数量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2017年我国公共资本存量为48万亿美元(按2011年不变价格计算),位列世界第一,但人均公共资本存量仅为3.5万美元,在149个经济体中排名第37位,明显低于日本(6.4万美元)、俄罗斯(5.7万美元)、美国(4.6万美元)等。

从质量看,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经济类基建质量评分为77.9分(百分制),在141个经济体中排名第28位,低于日本(93.2分,第5名)、美国(87.9分,第13名)等发达国家。至于医疗基建质量更是仅位列全球第78位。

从区域看,过去我国资源长期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因此全国范围内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平衡。欠发达地区尽管基建存量密度较低,但人均水平不低,部分人均指标甚至较高。反观东部地区,由于人口、产业持续流入和聚集,基建存量相对短缺。比如,在交通方面,2018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铁路路网人均长度分别为0.59、0.78、1.31、1.70公里。

从疫情影响看,我国在公共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基础设施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我国每千各常住人口执业医师数2.6人,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3.4人还有一定差距,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约为OECD平均水平的1/3,万人全科医生数约为OECD平均水平的1/5。

(二)“新基建”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链要迈向全球中高端,4亿“新中产”群体的消费升级需求要得到满足,这些都对基础设施提出新的要求。未来20年,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一定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消费升级重大民生领域基础设施。(www.xing528.com)

一是“新基建”能够更好服务于消费升级。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消费主导的新阶段,2014—2019年消费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9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预计未来10年内我国将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随着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老龄化加快,享受型消费将快速增长,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新兴消费方兴未艾,特别是“互联网+”领域消费处于世界前列。从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看,2012—2019年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分别上升1.2、2.5个百分点,2019年网上零售总额升至10.6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5.8%。这些都与“新基建”密切相关,需要“新基建”提供支撑。

二是“新基建”为我国创新发展奠定基础条件。从历史经验看,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无一不是依靠抓住某次关键的产业革命机遇而成功崛起,最终成为世界的科技与经济中心。随着未来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熟,21世纪将步入智能时代。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产业是智能社会的基石,对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辐射作用,也是当前及未来各国科技竞赛的制高点。抓住智能时代变革的机遇,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

三是“新基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尽管当前“新基建”规模尚不足,但是新生事物的发展有个过程,未来“新基建”的投资占比会越来越高,增量贡献会越来越大。新时代对“新基建”的本质要求是创新、绿色环保和消费升级,补短板的同时助力打造发展新引擎。“新基建”通过上下游产业联动,进一步带动新兴制造业和服务业蓬勃发展,将催生新的消费模式。

(三)推进“新基建”需要新模式。一是构建财政支出新模式,引导参与主体多元化。“新基建”所涉及的领域均与高科技有关,市场机会大,但风险也相对较高,特别是技术路线不确定、发展迭代迅速等风险更为突出。因此,可构建与“新基建”投资相匹配的财政支出新模式,对市场主体参与意愿强烈的领域,要放宽市场准入;对参与意愿不强、收益欠佳的项目,可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撬动民间资本。

二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投资区域和领域。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财政投资要增强针对性。“新基建”要与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升级战略配合,与人口流动方向一致,把非本地户籍的常住人口需求纳入投资规划中,重点聚焦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对疫情中暴露的医疗、环保等民生短板,要加快补齐,同时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信息化更新换代。

三是“新基建”要与配套产业良性互动。“新基建”可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建议增强前瞻性,注重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建设,推进成果转化应用。支持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同时用产业经济反哺“新基建”,实现“新基建”与产业经济的良性互动,发挥“新基建”的“乘数效应”和“裂变”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