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都,特别是都内23区,拥有门类齐全的工商业部门,特别是位于东京都中心的千代田区、港区和中央区,是世界级的商业中心。大量日本大型企业的总部,跨国公司日本分公司的总部均设置在这些区域。而与这些商业机构总部配套的第三产业,包含餐饮、购物、物流、通信等服务机构,也在这些区域蓬勃发展并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商圈,如银座、台场、新桥、秋叶原等。除此之外,新宿区、涩谷区、丰岛区、文京区、品川区等也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区域特色的完备商圈。全面、便捷、时尚,是东京商业环境的特色。而在东京的著名商业中心开设旗舰店或开设办公机构,也成了评价品牌价值的判断标准之一。
相较于东京具备的优势,日本其他地区,特别是位于四国地区、中国地区、东北地区和北海道的行政区域,则需要面对相对弱势的经济发展环境。
首先是劳动力情况。从人口数字来看,在日本全国人口呈现负增长的大趋势下,四国地区、中国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人口减少速度也是明显的。根据《2018日本的统计》计算,从平成22年(2010年)到平成27年(2015年),四国地区四县、中国地区五县、东北地区六县累计15个县人口全部为负增长,其中东北地区的秋田县、四国地区的高知县、东北地区的青森县、东北地区的山形县、四国地区的德岛县,是5年内县人口数量下降比例最大的。从县人口数量上看,鸟取县则是全日本所有47个都道府县中最后一名。从人口密度上来看,除了北海道之外,东北地区的岩手县和秋田县、四国地区的高知县、中国地区的岛根县以及东北地区的山形县成为46个都府县内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这样的人口情况,在日本全国老龄化程度接近30%的前提下,劳动力显得尤为紧缺,这成为制约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
其次是自然地理条件。众所周知,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主要影响的区域就是日本的东北地区,其中福岛县、宫城县、岩手县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加上一系列叠加的灾难,这些区域特别是福岛县至今还处在重建过程中。而四国地区的高知县,则是日本降水量最多的地区,这里除了降水多,台风也多,几乎每年影响日本的台风都会从高知县登陆,频繁的台风和降水对高知县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而对于鸟取县和岛根县,在其自然地理环境中,日本岛朝向日本海的一侧几乎没有大面积的平原,且沿海地区也无天然良港,这一区域地势环境和沿海自然条件制约了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
最后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除了在灾后恢复期的东北地区,很明显的存在临海基础设施需要重建的劣势之外,四国地区和中国地区也存在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弱点。比如四国地区的主要部分四国岛是日本现在唯一未通新干线的主要岛屿,虽然四国岛可以通过三座桥梁(爱媛县的岛波海道、香川县的濑户大桥和德岛县的大鸣门桥)与本州岛相连,但是能够同时运行铁路和公路的,仅有香川县的濑户大桥。大量的商旅和物资通过铁路需要先抵达香川县的高松站,再从高松站进行集散,再去往四国岛的其他三个县。而受地理条件影响,四国岛内四县间的联络交通,也大多需要在山区进行道路和铁路的修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速公路和新干线的修建。相应地,在此区域进行驾驶也需要保持较为平缓的车速。从这个角度来说,四国地区的物流效率存在较日本其他地区更慢的可能性。
正是因为上述问题,在东京都之外的大量地区,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并导致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出现了一些不乐观的现象。
以北海道的夕张市(孙悦,2011)、室兰市(中华网,2018)的衰落为代表,在东京都之外的很多区域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城镇衰落现象。根据日本政府总务省地方行政局在平成29年(2017年)发布《过疏地城市町村一览》的统计数字,截止到2017年4月1日,日本全国共有817个市町村处于“过疏”状态,其中比较严重的区域包括北海道、东北地区、四国地区、中国地区等。(www.xing528.com)
这些“过疏”地区的含义,即相对于“过密”而言,其特点在于人口向大城市流出,人口老龄化严重,出生率降低,社会经济事务主要靠留在区域内的人口维持,对正常的区域社会经济运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近年来的新闻中,也提到过在这些“过疏”地区,存在大量的空置房屋,住户在承诺永久居住的前提下,可以获得赠送。由此可见,在非核心地区,经济发展已经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局面。
从上述角度来说,如果对比东京都以及日本的其他地区,除了少数几个经济核心区域之外,大多数非核心地区均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与核心区域差距较大的问题。除东京都外,经济发展状况较好且人口处于增长的区域,仅有千叶县、神奈川县、埼玉县、爱知县、大阪府、福冈县以及近年来在物流、旅游、健康产业有极大发展的冲绳县。
在上述区域中,千叶县、神奈川县和埼玉县作为东京城市圈的一部分,成为1985年《第三次首都圈建设规划》颁布后“多心多核”建设战略的受益区域和东京都经济发展的外部核心区域,随着与东京都的关系日益紧密,其城市吸引力和经济社会容量也将逐步上升(张良等,2009)。而爱知县、大阪府、福冈县则是因为分别处在日本国家的中部、西部和九州地区,作为周边区域的交通中枢城市,并且在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区域核心城市进行建设,进而成为与东京都类似,但规模较小的经济中心城市,其对周边地区居民的吸引力较高,如在四国地区的居民倾向迁移去较近的大阪府工作和生活。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区域差异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只是日本,在中国类似的情况也在接连不断地上演。但是,从区域发展的平衡性来说,这样的现象势必会导致部分区域间差异过大,发展相对缓慢的区域逐渐衰落。
从社会学和人类学角度来说,一个区域的衰落不只是城区的消失,更是文化的消失。而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文化消失损失相对经济衰退的损失来说会更大。正是因此,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区域进行“地域振兴”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从人权的角度来说,保障住在“过疏”区域的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也是社会文明的必然选择。更何况,区域全面发展对一国经济具有全面的推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