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理论:理论基础之二

学习理论:理论基础之二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论通用法语还是FOS,它们作为对外法语教学的组成部分,本质上都遵循一些共同的学习理论,如格式塔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本节将重点探讨这些理论对FOS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很显然,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FOS学习是菜单式的自主学习,而非填鸭式学习。

学习理论:理论基础之二

不论通用法语还是FOS,它们作为对外法语教学的组成部分,本质上都遵循一些共同的学习理论,如格式塔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本节将重点探讨这些理论对FOS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

一、格式塔学习理论(Approche de la Gestalt)

格式塔学习理论诞生于1912年。格式塔是对德文“gestalt”的音译,中文意为“完形”,强调经验和行为具有不可分离的整体性(Köhler,1929)。格式塔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会在人的大脑留下记忆痕迹,经验对人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换言之,学习是将人的原有经验进行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的过程。

格式塔学习理论成为视听说整体结构教学法(SGAV)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视听说整体结构教学法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CREDIF倾力推出的一种全新教学法,它具有三大特色:视听技术、结构主义和整体性。首先,该教学法史无前例地采用录音机和幻灯机等视听技术设备进行教学,重视真实话语交际情境;其次,崇尚整体性的结构主义,拒绝脱离上下文孤立地讲解词汇和语法,强调语义在话语结构中的联结关系。P. Gubérina(1984:96)指出,视听说整体结构法中的“整体性”包含语言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各类因素,如情境、情感和智力、声音、词汇、讲话者的心理状态、互动行为、对话语的感知和应答等,它们是语言交际整体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从学理上承认了学习者提高认知能力所依赖的两大要素:经验和交际行为,是格式塔心理学所倡导的“将经验和交际行为进行整体联结”理念在外语学习上的具体应用。

视听说整体结构法中的“整体性”还体现在另外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二是学习手段的整体性,即通过使用视听技术,使大脑的左半球接收语言逻辑信号,右半球接收非语言的形象信号,从而实现左右脑整体协同工作,达到信息接收的最佳状态,这是声音和图像相结合的“整体”学习法。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Approche constructiviste)

建构主义最早于1923年由皮亚杰(Piaget)提出(皮亚杰著,洪宝林译,1992),主要思想是认知加工学说。所谓认知加工,是指人类习得知识的过程不仅受到先天禀赋和后天经验的影响,还受到其生存所处的环境影响,个体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构建是个体与客观世界交互作用的结果(Cuq,2003:5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是皮亚杰和布鲁纳(Bruner)等人提出的认知观,他们认为个体知识结构的建立是客观知识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的过程;其次是维果茨基(Vygotsky)26的“文化历史”发展论,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并非人自身所固有,而是在与周围的人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受人类文化历史的制约。

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语言作为认知的客体对人类智力的发展和培养具有建构意义。有鉴于此,语言不仅是知识的客体,也是教学的客体。建构主义视角下,语言学习研究的是如何将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联系起来。因此,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有助于我们了解学习者如何构建其认知结构。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与客观世界发生交互关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常从三个方面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所谓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应当指出,建构主义更重视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通常情况下,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越注重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越能建构起适合学习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对新知识的习得能力则越强。一位北京高校外语继续教育中心的负责人在谈到FOS教学时肯定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其学员的积极影响,该中心的学员通常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的博士生,大都出身于理工类专业,英语水平比较高。但是,这些学员需要前往法语国家进行科学研究、项目运作或访问考察,由于学员到对象国后与法语国家社会产生的交际关系一般以个体行为居多,因此参加法语短期速成学习成为他们克服目的语国家语言交流障碍的首要目的,他们对法语的专门需求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用法语进行日常生活的简单会话,另一方面,到目的国用法语查阅相关资料和进行科研工作,后者是典型的FOS学习。由于学员的个人学习经验丰富,英语水平较高,儿童学习法语的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合他们,他们更喜欢采用英法对比法学习法语,这有助于他们将学习英语的经验借鉴到法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中。他们在语言上往往进步速度很快,经过4个月左右的学习基本能达到使用法语进行简单的口头交流、查阅法文相关专业资料的能力。针对这类学习者,培训前期主要解决法语语音语调问题和掌握简单的日常生活词汇,到了中期和后期,培训的重点则是他们各自感兴趣的专业领域。而专业领域的词汇正是通用法语教师们所欠缺的,为解决专业词汇的教学问题,法语教师往往借助于学员自身在英语领域积累的专业词汇,通过学员的学习经验的迁移,共同建构起适合学员需求的词汇和交际情境学习模式。访谈后我们发现,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学习方法更适合针对成年人开展的FOS课程。很显然,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FOS学习是菜单式的自主学习,而非填鸭式学习。菜单式学习体现为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填鸭式学习则是学习者的被动接受学习。(www.xing528.com)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习者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客观世界,或解释新接触的社会现实。对于FOS学习者而言,把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汲取有效方法来指导他们学习新知识,这是提高FOS学习的有效途径。建构主义的学生观也普遍适用于中国高校开设的FOS课程。以商务法语为例,学生在学习前对经济的基本概念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在高中时便学习过相关通识课程。商务法语课重新讲解这类概念时,他们通常会与原有的中文学习经验进行对比,与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行对比,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发现新知识,寻找中法两国在该学科领域概念解释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更易将他们先前的学习经验和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以利于他们建构起商务法语学习的新方法。因此,建构主义的学生观绝不是摈弃学习者原有的学习经验和方法,而是将学习者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行加工和重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即知识的建构。承认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经验的有用性,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实现FOS学习者短期速成学习目的的有效途径。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强调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要关心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等问题。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师不再是满堂灌的知识传播者,而是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者。教师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交给学生具体数量的知识点,而是将学习方法融入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中,做到授之以渔。这种教师观之所以适合FOS学习者主要出于两点考量:一,FOS学习者个体一般为成年人,二,FOS学习的紧迫性和实用性。成年外语学习者往往需要在学习结束后立即上岗工作或出国留学,学习内容是他们急需的,需要立竿见影的高效学习方法。教师基于FOS学习者的以上特点应竭尽全力为学习者提供真实外语交际情境,以便学习者在进入工作岗位或留学时少走弯路,学以致用。中国某继续教育学院为中国援非医疗队工作人员培训法语,授课教师本身是法语语言教师,对医学专业词汇和术语并不精通,在课堂上通常需要学生为其解释词汇的具体涵义,此时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学生学会一个医生在工作情境下如何得体地用法语与病人交流。在这种案例中,FOS教师作为语言教学专家在具体专业术语上或许不如FOS学习者精通,但可以为学员提供快速提高外语交际能力的学习方法。此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和合作伙伴,以便帮助FOS学习者达到快速、有意义的学习目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FOS学习者自身具有几个重要特点:具有丰富的学习经验,认知结构比较完善,但缺乏有效的外语学习方法的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极好地解决了FOS学习者在法语学习上产生的困惑:短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完善法语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由此看来,成年FOS学习者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其学习效率通常更高。而这之前,外语学习观利用行为主义做指导,反对母语学习经验对外语学习的积极指导作用,这大大延长了成年FOS学习者的学习时间,与当代不断发展变化的外语学习环境和需求相脱节,更不能满足FOS学习者的短期学习需求。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发展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上不仅重视学习者的先验学习,更重视学习者的社会属性,强调在社会交际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这为FOS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Approche humaniste)

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一种重要教育思潮。继马斯洛1943年提出著名的需求理论之后,1954年罗杰斯(C. R. Rogers)又提出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本方法论,标志着人本主义的正式创立。人本主义者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培养他们自发、自觉和自主的学习习惯,实现真正的有意义学习。在外语教学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理念,转而关注学习的主体——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将学习的主体、语言客体以及实现学习者掌握语言客体可以采用的教学法三者加以区别。

“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提出后即在法国掀起研究热潮,以R. Richeterich和L. Porcher为代表的欧洲教学法专家围绕“学习者需求”(besoin des apprenants)展开研究,相继提出“语言需求分析”(analyse des besoins langagiers)和“需求鉴定”(identification des besoins)策略(Cuq,2003:39—40),从理论上论证了人本主义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外语教学重视影响学习者进行外语学习的各类外在和内在因素,包括学习者的个人态度、动机、策略以及社会文化特征,等等。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外语教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视听说教学法因对学习者主体的关注不足而备受争议,这之后诞生的交际教学法(approche communicative)重视学习者的需求、兴趣和动机,一切以学习者的需求为本,在理论上蕴含着人本主义精神,被认为是对视听说教学法的修正。交际教学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重视学习者自身的文化背景、认知程度、语言能力的差异,这也正是FOS教学积极倡导的原则。正如Richterich(1985)所言:“‘以学习者为中心’可以极大地增强FOS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从而实现语言学习的高收益”。FOS教学重视学习者需求,不是以语言为中心,而是以语言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彻底改变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传统的主从关系。交际教学法的出现,是FOS教学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标志着以满足学习者需求为主要目标的FOS教学从此有了教学法方法论的指导。

关注学习者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教师注重了解学生内在的心理世界,并顺应其兴趣、需要,结合学生个体的经验和习惯,激发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构建有意义的认知结构,实现以上FOS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与“以学习者需求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密不可分,难怪有学者认为,人本主义是FOS教学的核心理论,这并不是对FOS的溢美之词,而是对FOS教学的经验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