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吉林:唯一的省级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田

吉林:唯一的省级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田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天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方案》。中央高度重视,吉林最终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省级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田。在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下,吉林省率先成为农村金融改革的试验田,顺理成章。《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明确了九大任务,共计96条、247项工作着力点。

吉林:唯一的省级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田

在吉林广袤的黑土地上,一场如火如荼的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正在拉开帷幕。“十三五”开局之际,在中央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的部署中,农业大省吉林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省级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试验田,被赋予了探索以金融破局“三农”这个薄弱环节的国家任务。这既是中央对吉林省多年农村金融改革成绩的肯定,也是赋予吉林省引领农村金融改革未来发展的一项重任——探索一条可操作、可复制的普惠型农村金融发展之路,并力争通过金融综合改革,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落地吉林

这是一项艰巨而又极富挑战性的国家任务。2015年12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选择一批条件成熟的地区分类开展金融改革创新试点,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积累经验。会议决定,在吉林省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10天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方案》。

中央高度重视,吉林最终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省级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田。此次改革试验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而要在全国选取一个省进行农村金融改革探索,吉林省应该说是不二选择。”这是中央对吉林探索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所寄予的厚望。

长期以来,吉林省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在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前10位里独占6席,连续多年粮食商品率超过80%,是我国不间断调出粮食的重要省份,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在吉林省粮食连年增产丰收的背后,种植结构单一、发展空间收窄、农民增收乏力等一些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问题也逐步显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降至11年来最低,低于全国8.9%的平均水平,更低于辽宁、黑龙江,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巨大。吉林省的农业经济大而不强,农民劳而不富,二元化特征显著,这是一直困扰农业大省吉林的突出问题。同时,在粮食价格长期倒挂和国家收储政策调整的背景下,财政、产业政策的单方面投入已难以为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效能正在递减。我国长期以来在农村的改革措施是以财政和产业手段为主、金融手段为辅,当财政的投入难以为继,产业规划也相对清晰,中央做出了重大的思路调整,将金融从配角提升到了与财政、产业政策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共同发力助推‘三农’发展。金融可以撬动社会资源投入‘三农’领域,促进农村各要素的优化配置,通过金融与产业、财政政策的协同配合,更可以进一步放大产业政策效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共同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这是中央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背景。

而在此之前,吉林省一直努力通过金融的改革和创新,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参与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和农业保险首批试点,首创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等新型金融产品。这一次,中央探索金融改革的突破口选择了金融服务最薄弱的环节:小微企业和农村金融。在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下,吉林省率先成为农村金融改革的试验田,顺理成章。

(二)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实施方案出台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是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吉林省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省农委等41个相关部门联合建立了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工作推进联席会议制度,集中本部门人力、物力、财力向农村金融改革倾斜。吉林省金融办是这次农村金融改革试验的牵头单位,与另一牵头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一道,逐条梳理中央八部委联合出台的《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方案》,紧锣密鼓开展具体实施方案的起草。最终出台96条《实施方案》,涵盖了几乎所有与农村金融有关的内容。该方案以提升金融支撑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转型升级能力为主线,着力破解制约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供给充分、市场健全、主体多元、功能齐备、产品丰富、便捷高效、风险可控的农村金融体系,把吉林省建成全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先行区、金融创新的示范区、金融生态的优质区和金融运行的安全区,全力推动试验变示范、短期成果变长效机制,最终探索形成一条操作性强、复制性广的普惠型农村金融发展之路。

(三)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方式方法

《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审议通过。2016年5月16日吉林省制定形成了《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并已通过省政府常务会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全省将以提升金融支撑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转型升级能力为主线,着力破解制约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用5年左右的时间,分阶段、分梯度推进改革试验,探索形成一条操作性强、复制性广的普惠型农村金融发展之路。

《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明确了九大任务,共计96条、247项工作着力点。九大任务包括:完善涉农金融组织体系,丰富市场参与主体,拓宽金融供给渠道;培育农村金融产品业务体系,创新“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涉农主体多样化融资需求;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强涉农企业上市、挂牌、发债、非公开转让股权等融资能力,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农村金融基础服务建设,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渗透率,提高农村地区金融可获得性;加大对涉农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提升金融对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贫困地区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服务能力;健全农村金融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统筹发挥保险、担保、财政资金协同作用,降低涉农融资风险;构建金融惠农政策扶持体系,强化财政金融政策与资源的正向引导作用,扩大涉农融资规模;提升农村金融监督管理能力,建立健全农村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处置机制,维护农村金融稳定;加强组织保障,营造舆论氛围,促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稳步推进。

(四)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初显成效

这项改革开局良好。吉林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提速,首创帮扶委托管理改制模式和民营资本全资并购模式,30家农信社改制成农商行,改制数量占比57.8%;村镇银行达56家,是较早实现县域服务全覆盖的省份之一。整个《实施方案》均以推动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条条瞄准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凝结滞阻环节。在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全面推开的半年时间里,改革试验已经成效初显。截至2016年6月末,吉林省涉农贷款余额6068亿元,新增787.6亿元,同比增速23.4%,高于全省各项贷款平均增速9.2个百分点,比去年末提高4.5个百分点;两户涉农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两户涉农企业共计发行10亿元债务融资工具;五大作物保费收入11.03亿元,同比增长36.85%,参保面积4335万亩,同比增长5.54%。

1.创建物权融资服务体系

率先探索构建物权融资服务体系,补足制约农村要素价值形成的缺失环节。一是搭支柱、建市场。构建覆盖全省的“金融基础服务、物权增信、信用信息”三大支柱和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市场“三支柱一市场”运营体系。截至目前,已经设立5亿元资本规模的省级物权融资服务总公司和1亿元的农村金融基础服务总公司,围绕主要试验地区开展市县乡村四级物理网点布局,推进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和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市场建设。二是促联动、引资源。通过“三支柱一市场”串并作用,实现金融服务下沉与涉农融资需求上汇,拓展金融支农资金战略投放空间。截至6月末,全省60个县有43个成立了物权融资公司,累计发放贷款21亿元。三是构指数、降成本。创新编制发布农村融资价格指数,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建立样本库,对不同融资主体、不同区域、不同期限的融资成本进行综合加权统计,为货币政策提供中间目标,引导农村地区融资价格稳步回归合理区间。

2.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www.xing528.com)

进一步巩固农信社地方金融支农主力军地位,通过市场化方式,加速化解农信社历史包袱。首创民营资本全资并购模式,成功组建农商行1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10家。实现11家高风险农信社改制成为农商行。截至6月末,吉林农信系统资产总额6105亿元,较年初增长23%;各项存款余额3517亿元,较年初增长11.5%;各项贷款2043亿元,较年初增长5.5%。

3.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

创新推出了11项专属涉农金融产品体系,农村金融产品数量较年初增长18%,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一是围绕多元经营主体创新产品。形成了“直补资金贷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为主的个体农户信贷产品体系;培育发展“农用机械按揭贷款”“农机购置抵押贷款”“家庭农场专项贷款”“农民合作社专项贷款”等为主的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贷款品种体系。二是围绕农业产业链创新产品。推动金融机构依托“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等产业链,在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物流服务等领域开展“订单+保单+信贷”等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三是围绕风险分担补偿创新产品。扩大贷款保证保险规模,构建政府扶持、企业运作、银行授信、保险保障、合作社组织的“五位一体”产品开发模式,在备耕期间依托保证保险业务发放贷款8000余万元。

4.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覆盖面

以针刺通达的方式打通金融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设立政府专项涉农引导基金,推动50家小贷公司向专业支农小贷公司转型发展。优化金融机构县域网点布局,稳定大型商业银行农村地区网点,新增县域银行网点18个。广泛布设金融电子机具,促进金融服务向村一级延伸。截至6月末,已实现金融服务覆盖的行政村8589个,比年初增加9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比例为92.34%,较年初增加1.06个百分点。县域范围内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用户开通数量较年初增长21.5%、17.9%。

5.提高金融精准扶贫能力

优先推动15个贫困县(8个国家级贫困县和7个省级片区贫困县)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增加贫困地区资金投入,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条件。截至6月末,贫困地区贷款余额1358.9亿元,比年初增加175.8亿元,县均获贷款90.6亿元,相当于一般贫困县的地区生产总值,投放精准扶贫信贷资金9亿元,是上年同期的2倍。针对贫困地区产业特点创新“电商贷”“菌农乐”“村淘贷”等精准扶贫金融产品,累计发放3.26亿元贷款;通过“信贷+保险+政府资金”模式,累计为黄牛养殖户贷款5270万元;以果树承包权的预期收益为保证,向果农发放低利息贷款4000万元。通过信贷支持产业发展,帮助1240余户农民脱贫增收。创新金融院校与金融机构联合扶贫机制,实行定向选拔、定向培养、精准上岗,帮助50余名贫困学生走出农村学习、回归基层工作,再造贫困学生就学就业的职业生涯规划。

6.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从政策引导、信用建设、风险防控、舆论氛围四个方面入手,多措并举,协同发力,营造农村金融良好支撑环境。一是强化政策引导。用足货币政策,用好财政政策,创新产业政策,形成同频共振的政策合力。对符合条件的涉农金融机构执行优惠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信贷资金10.4亿元;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48.2亿元,同比增加27.6亿元;新增60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提高五大粮食作物农业风险保障水平。二是深化信用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建设,累计评定信用农户160余万户,信用村2000余个,信用乡(镇)近300个,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构建良好诚信环境。三是加强风险防控。强化警银协调合作机制,建立农村金融各领域、全过程、立体化风险预警防控体系,拓展风险防控内涵,前置风险防控关口,创新风险防控方式,实现风险防控内容从非法集资风险向全面金融风险转变、风险防控着眼点从事后向事前事中转变、风险防控手段从线下向线上转变,全面提升风险监测处置水平。四是营造舆论氛围。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开展系列化的宣传报道,凝聚社会共识,培育关心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在5月、8月分别召开两场全省农村金融改革新闻发布会,动态介绍改革试验进展情况,切实做到改革成果及时公开、改革过程接受监督。

(五)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一周年成果丰硕

吉林省全面拉开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大幕一年来,着力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丰富农村金融产品,激活农村要素市场,强化农村金融风险防控,实现了金融与“三农”共赢发展的良性格局。

农村金融运行关键性指标呈现“两增两降一突破”特点,其中“两增”:截至2016年末,涉农贷款余额6110.2亿元,较年初增长15.7%,较全国平均增速高6.8个百分点;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4.8亿元,同比增长33.9%,较全国平均增速高22.5个百分点。“两降”:主要涉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36%,较年初下降0.59个百分点;主要涉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加权平均不良率2.34%,较年初下降1.47个百分点。涉农金融机构上市融资取得重大突破,九台农商行成为全国第二家赴港上市的农商银行,募集资金30.1亿港币。随着金融服务保障能力的全面提升,“三农”发展也取得了可喜成效。

一年来,全省农村金融改革呈现多点开花之势。突出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创建“三支柱一市场”农村融资服务体系;健全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实施土地金融一揽子集成改革创新;加大资本市场支农力度;优化农业保险产品服务;提高金融精准扶贫能力;健全农村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强化财政金融协调支农服务。

一年中,吉林省推动主要涉农金融机构创新11项专属涉农金融产品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土地收益保证贷款”“两权抵押贷款”“大棚贷”等业务创新,累计投放超过30亿元。推动链式金融服务提质扩量,特色产业链龙头企业贷款余额84.5亿元,支持农业产业链上农户超过8万户。打造涉农企业上市后备梯队,推动九台农商行香港上市,永丰食品、正方农牧等7户涉农企业新三板挂牌,支持金塔股份等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定向融资1.4亿元。全年五大作物保费收入11.08亿元,同比增长37.7%,参保面积4150万亩,同比增长1.05%,为133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114亿元,同比增长37.4%。坚持将共享作为改革试验检验线,截至2016年末,全省贫困地区贷款余额1008.92亿元,年度增加121.6亿元。

一年来的改革试验取得的成果表明,系统化推进财政支农金融化运作是实现农村金融普惠可持续的有效方式;推动科技金融的深化应用是补齐农村金融供给短板的现实路径;实施一揽子综合集成改革是提升农村金融供给质量的重要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