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我们选择轨道交通沿线3 000米覆盖范围作为缓冲区,探讨各条线路周边缓冲区与所在街镇就业结构的差异。
1.轨道交通沿线缓冲区的就业人口密度多高于所在街镇
从单条线路的角度分析,轨道交通沿线缓冲区的就业人口密度多高于所在街镇,这一点与片区层面分析得到的结论一致。沿线街镇大多均处在轨道交通3 000米缓冲区内。
如图6-31所示,轨道交通2号线金桥镇的就业密度高于缓冲区,而张江镇的就业密度则低于缓冲区。可以看到一个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金桥出口加工区,一个是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咨询服务业在轨道交通周边的集聚有所差别。如图6-32所示,轨道交通6号线缓冲区的就业密度均高于所在街镇。总体来说,轨道交通缓冲区的就业密度高于所在街镇,说明产业向轨道交通集聚的态势,且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而加工制造业等则被置换。
图6-31 轨道交通2号线缓冲区与经过街道的就业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www.xing528.com)
图6-32 轨道交通6号线缓冲区与经过街道的就业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2.现代服务业向轨道交通相对集聚、制造业在轨道交通沿线的集聚相对较低
具体到各产业,轨道交通缓冲区内各行业的就业人口密度普遍高于所在街镇各行业就业密度(图6-33);轨道交通2号线,除制造业之外,缓冲区各行业的就业人口密度均高于经过街道,与前文分析的整体集聚趋势一致,轨道交通沿线就业密度较高的行业明显比所在街道该行业的就业密度高,包括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尽管在轨道交通2号线沿线的集聚程度较高,其缓冲区的就业密度仍低于所经过的街镇。这可能是由于所在街道的制造业就业密度过高,带来缓冲区的制造业就业密度较高,但相对密度仍然是低的。
图6-33 缓冲区与所经过街道的分行业就业人口密度对比(左2号线、右6号线,人/平方公里)
轨道交通6号线的分析结果也是如此,在6号线沿线积聚程度高的行业,其就业密度显著高于所在街道,如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缓冲区与经过街道的差距优势不那么明显,而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的缓冲区就业密度甚至低于所在街道。
这些特征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现代服务业向轨道交通相对集中的态势,尤其是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而制造业不管其在轨道交通周边的绝对集聚程度如何,其相对于所在街道,在轨道交通沿线的相对集聚程度都是低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