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课题组对浦东新区人口状况的预测,未来十年,浦东新区人口将以1.5%的速率持续增长。2013年浦东新区常住人口为540.90万人,按照此速度,预计到“十三五”期末,常住人口将达到614.48万。而浦东新区“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总规模力争控制在558万人以内,浦东新区在人口调控方面的压力相当大(图4-51)。
图4-51 浦东新区未来十年常住人口预测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浦东新区对于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浦东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本就处于上海市平均水平以下,在“十三五”期间将面临更大的压力,要达到“十三五”规划的预期,还需要政府加大对各类医疗卫生资源建设投入力度(表4-43)。
表4-43 浦东新区医疗卫生“十三五”规划
资料来源:《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浦东新区对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的需求
浦东新区“十三五”规划中还没有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的目标,但即使按照《浦东新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的标准,浦东新区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存在很大缺口。
2013年年末,浦东新区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个。如果按照“十二五”规划的标准,“浦东新区每5万~10万人口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浦东新区在“十二五”末期(2015年)需要有56~1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就是说,浦东新区还需要完成11~6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根据课题组预测的浦东人口发展,到2020年,浦东新区大概需要61~1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需要新建设16~7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果按照浦东新区“十三五”规划调控的人口数计算,到2020年,浦东新区需要59~1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论按照哪个方案,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中国新闻周刊》刊登过一组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80%的疾病可以在社区解决,只有20%的疑难杂症和重病需要在大医院解决。中国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人们都奔大医院去,社区医院门庭冷落。[15]未来,浦东新区应该在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上投入更多精力,让基础医疗服务机构发挥主要功效,满足居民的基础医疗需求。
(2)医院数量基本满足需求。
截至2013年,浦东新区有二级以上医院22个,其中,15个是综合性医院。“十二五”规划要求,约每40万人就需要设立一个区域医疗中心。这意味着到2015年,浦东新区需要有14个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如果按照558万的调控目标测算,到2020年需要14个;而按照课题组预测方案,到2020年需要大约15个。目前来讲,浦东新区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的数量已经基本满足了规划的要求,未来医院建设的重点将转向对区域内医疗资源分布的均衡和优化。
2.浦东新区病床需新增约一万张
按照“十三五”规划的预期,浦东新区卫生机构床位数需要达到28 000张,每千人床位数达到5张。2013年卫生机构床位数只有18 993张,总量上还差9 007张,而每千人床位数也只有3.51张。到2020年,如果要达到每千人5张床位,在课题组预测方案下需要再增加11 731张。即使将人口控制在558万,也还需要新增8 907张。
从数量上来看,浦东新区未来5年病床数量的需求量很大,目前存在10 000张左右的缺口,建设任务相当严峻。如果再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院的病床位进行区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承担更多的医疗服务,数量上还有很多增长的空间,床位的增长主要落实在社区层面。
3.浦东新区对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的需求
根据浦东新区“十三五”相关规划,预期在“十三五”期间将浦东新区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提升至6人,将每千人(助理)执业医师数提高到2.4人。从2013年来看,相当于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需要提高1.1人,每千人(助理)执业医师数需要提高0.58人。总量上看,2013年浦东新区卫生技术人员数为26 479人,(助理)执业医师数是9 860名。根据课题组人口预测数据,按照“十三五”规划目标进行测算,到“十三五”末期,浦东新区共需要卫生技术人员36 869人、(助理)执业医师14 748人,这意味着分别还需要新增10 390人和4 888人。如果按照“十三五”规划的人口总量调控目标进行测算,到“十三五”末期,浦东新区共需要卫生技术人员33 480人、(助理)执业医师13 392人,分别需要新增7 001人和3 532人。(www.xing528.com)
卫生技术人员中包含(助理)执业医师、护士、药师、技师等,前两者是主要的构成人员,也是缺口最大的两块,几乎各占一半。从培养周期来看,(助理)执业医师的培养难度显然更大,需要的周期也更长。因此,这部分人才缺口更多依赖于中高端人才引进,这要求政府能够投入更多资源去吸引相关专业人才的加入,同时为他们提供更便利的环境和更充分的关注。
(2)全科医生的发展任重道远。
截至2013年7月,浦东新区注册全科医生数为937人,签约171.94万人,[16]平均每万签约人对应5.4个全科医生,这是符合全科医生定位的服务能力的。而如果希望全浦东新区都能达到每万人全科医生4~5人,在课题组预测方案下一共需要2 458~3 072位全科医生,也就是还缺少1 521~2 135名。即便按照558万常住人口计算,到2020年还需要2 232~2 790名。
浦东全面推行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希望通过全科医生的改革走出医疗资源的分配困境,改变目前“重医院,轻社区”的局面。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全科医生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需要政府更大力度的支持和投入。基层人才流失严重,社区留不住更招不来医生,这需要政府在更多配套扶持政策上给予关注,也需要居民改变就医习惯,适应新的医疗模式。
4.浦东新区医疗卫生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以来,浦东新区高度重视社会发展,社会民生领域财政投入累计超过1 195.58亿元,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但与经济成就相比,浦东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总体还达不到全市平均水平,尚不能满足不断提升和多元化发展的社会民生需求。
“十三五”期间,新区卫生发展总的方向应围绕建设健康城区的目标,进一步完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一体、功能完备、公平高效、方便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增加总量、提升水平。
不论是从医疗机构人口力资源配置(每千人卫技人员数、每千人护士数、每千人医师数),还是从医疗机构的床位数来看,浦东新区都远低于上海市平均水平。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既属于公共资源,也属于稀缺资源,还是与居民生老病死都密切相关的领域。人口总量的快速增长要求医疗卫生服务总量能与之相匹配,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则对服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总量不断增加之下如何提升服务水平是未来浦东新区面临的主要挑战。
(2)进一步优化资源的空间布局。
浦东新区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呈现出明显的“北多南少,北高南低”的特点。北部城区是人口密集的区域,也是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地方,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等需求量更大,而且在目前医疗资源集聚的情况下仍然无法满足北部城区的需求。优化资源的空间配置,除了在医院较少的郊区增加综合性医院、扩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覆盖面等,更需要政府从多方面配套跟进。政府可以有引导性地促进人口南迁,这不仅要求南部区域大力建设与人口规划目标相匹配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管网等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也需要相关就业机会的转移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让人口在市场的作用力下往南迁移,从而形成南北均衡的空间布局。
(3)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医院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联动体,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浦东新区的主要任务在于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缩小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差异。目前,浦东新区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存在较大短缺,村卫生室作为远郊地区主要医疗服务机构,保障水平还不高,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区政府需要激活社区层级的卫生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主导作用,扭转医疗服务的倒金字塔模式,让80%的疾病在社区层面得到解决。可以以八大区域中的1~2所核心医院为中心,建立医疗卫生服务的联动体,带动辐射区域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同时,大力推进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努力构建布局合理、上下联动、衔接互补、资源共享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4)引入和培养专业人才。
医学人才的培养周期长、难度大、产出低,而浦东新区优秀的医生、护士等专业人才总量明显不足,郊区更是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短缺。在供给严重不足、需求快速增加的情况下,除了加强新区内医疗教育体系建设,增加医学教育经费投入,更重要的是建立人才引进机制。上海具有众多知名医学院和医学类高校,浦东新区可以增加和这类机构在人才培养、项目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在人才引进政策中更多关注高端医学专业人才,引导医学人才往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流动,促进其向全科医生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层次性的专业人才结构。
(5)拓展专科医疗机构发展。
专科医疗机构由于在特定领域的长期、大量医学研究和实践,在该领域比起综合医院往往更加专业和高效,促进专科医疗中心的发展有助于分流就医人群,提升专业领域的研究效率和科研成果,形成规模优势。浦东新区可以在目前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格局下进一步鼓励专科中心的发展,在疾病控制、公共卫生、妇幼保健、老年护理等方面建立有特色的专科医疗中心。
(6)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医疗卫生资源属于限制性公共资源,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既不能完全由市场区调配医疗资源,也不能全部由政府“包干”。在居民的基础医疗保障方面需要实现全覆盖,让每个人都看得起病,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力量无用武之处。市场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资源的薄弱点和需求的最大点,从而引导有限的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部分。目前,浦东新区医疗卫生机构主要都是公有性质单位,卫生技术人员主要也是在这类企业就职,私营、民营企业的比重还很低,外资单位就更是凤毛麟角。私营、民营企业是市场的活水,而外资企业能带来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同时在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方面也有更有经验。未来应该调动多方资源,整合市场的力量,为浦东新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促进社会资本参与,从而健全多元主体投入机制,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