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国公司内部竞争力要素优化

跨国公司内部竞争力要素优化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跨国公司竞争力的内部要素主要有企业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的结果又为其他跨国公司提供了学习或模仿的榜样;其他跨国公司的相继模仿引起大量投资,产生了经济繁荣,形成了“创新浪潮”。其中包括产权制度、价格制度、政府的法律制度、跨国公司的组织制度以及社会的文化制度,而生产的制度结构的核心则是界定和保障产权。

跨国公司内部竞争力要素优化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跨国公司竞争力的内部要素主要有企业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的控制能力包括核心价值观、风险控制及关键绩效变量控制三部分。

(一)企业控制能力

1.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指导决策和其他活动的主要基础,从而为组织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确立了基本框架。跨国公司核心价值观是跨国公司组织的基本思想和信念,为跨国公司组织提供了价值判断的标准,构成了跨国公司的价值取向。跨国公司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跨国公司组织在决定跨国公司的性质、目标、经营方式和角色后所做出的选择,也是跨国公司经营成功经验的历史积累,决定了跨国公司经营行为的基本性质和方向,构成了跨国公司成员行为准则,也是跨国公司一切活动与行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跨国公司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点:定向作用、基础决定作用、支柱作用、指导规范作用、激励作用、整合作用。

2.企业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低的成本使风险导致的各种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本文讨论的风险控制主要是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经营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两个部分。

技术风险很多,本书重点讨论两种风险,即技术的可替代性风险和技术的可行性风险。技术的可替代性是指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同一功能的技术。当替代技术完全能实现同样功能,同时在可靠性、成本等方面更胜一筹时,投资的技术风险加大了。另外,当现有替代技术还没有达到上述程度时,也要先预测替代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否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对投资的技术产生威胁。技术的可替代性主要取决于技术的复杂性和技术的被解析程度。如果一项技术对生产公司的规律、技术人员的素质、资金、设备能力、原料等要求都较高时,则该项技术的可替代性较弱。技术的被解析程度取决于技术的创新程度,包括工艺创新和技术创新。技术的可行性描述了技术适用的难易程度、广泛性和大规模产业化的可行性。对技术的适用性的考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技术适用广泛性,技术是否受国情、地理条件与自然资源的制约,技术与市场上现有标准、产品是否兼容,技术的生产设备及工艺水平的满足状况以及进一步进行研究开发的人才的满足状况。

市场风险是指市场主体从事经济活动所面临的盈利或亏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市场的接受风险和市场的竞争风险。市场的接受风险主要包括:(1)难以确定市场容量。市场容量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商业总价值,如果一项产品的推出投入巨大,而产品的市场容量较少或者短期内不能为市场所接受,那么,产品的市场价值就无法实现,投资就无法收回,创新归于失败。(2)难以确定市场接受时间。新产品往往既需要一个适应市场的过程,也有一个为市场所了解、接纳的过程。

市场对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分析主要是考察产品自身的导入频率高低,如果产品所应用的技术变化很快,新产品层出不穷,则导致产品被替代的可能性加大,从而导致利润减少,竞争力减弱。同时还要分析目标市场的进入是否存在障碍。对市场竞争力还应该分析竞争对手的情况,主要包括竞争对手的多少,是否存在占绝对优势地位的竞争者,以及一般采用的竞争手段,跨国公司能否适应,以及本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市场的地位及竞争优势是否处于明显优势。

管理风险,即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在日常的跨国公司管理中,我们经常遇到的风险如下:投资决策失误;组织设计不当;战略规划脱离实际;控制措施不力;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用有误;管理模式运用错误等。

3.关键绩效变量控制(www.xing528.com)

关键绩效指标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某一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它适用于评价被评价者绩效的定量化或定型化的标准体系。定量的关键绩效指标可以通过数据来体现。定性的关键指标则需要通过对行为的描述来体现。

确定关键绩效指标要遵守SMART原则。所选择的关键绩效指标能够反映阶段性的比较详细的特定的目标,其测量数据或信息是可以获得并且简单明了、容易被执行人所理解和接受的,其绩效目标既要讲效率,也要与总目标、相关目标相一致。关键绩效变量是以公司财务报告所反映的财务指标为主要依据,对公司经营状况及其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分析,为公司提供有关决策支持方面的信息。单独分析和评价任何一个指标,都很难全面揭示公司经营状况及其经营成果。将收益的整体绩效划分为公司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4个关键指标评价,并把其纳入一个有机整体之中,才可能对公司状况的优劣做出评价和判断。

(二)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这一概念,是20世纪初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首先提出的。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是生产函数的改变,创新能力驱动企业获得更多的与其他竞争企业的差异性。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公司取得竞争优势的前提,而核心能力的形成、发展乃至维护和再创都会依赖于企业的创新活动。在当代,随着创新理论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展,人们将企业创新领域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大领域,即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

1.技术创新

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发动机”。熊彼特认为,人们之所以进行技术创新,是因为看到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技术创新的结果又为其他跨国公司提供了学习或模仿的榜样;其他跨国公司的相继模仿引起大量投资,产生了经济繁荣,形成了“创新浪潮”。“创新浪潮”的出现,造成了对银行信用和对生产资料需求的扩大,这样就出现了经济高涨:伴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又会出现经济衰退;可见,技术推动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过程是通过经济周期的不断变动和更新来实现的。

2.制度创新

所谓制度创新是指引入一项新的制度安排。其中包括产权制度、价格制度、政府的法律制度、跨国公司的组织制度以及社会文化制度,而生产的制度结构的核心则是界定和保障产权。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另一个因素是制度性因素。有效率的组织的产生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定产权以便对人的经济活动造成一种激励效应,根据对交易费用大小的权衡使私人收益接近于社会收益。

3.组织创新

现代市场经济使跨国公司自身的地位和利益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没有组织的变革创新,它就不能保持原有地位和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因此创新的动力和愿望是以保持企业生产和发展为出发点的。组织创新意味着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并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组织目标加以变革,并对组织成员的责、权、利关系加以重新构置,形成新的人际关系,并使组织的功能得到发展,其内涵在于组织从形式到内容、从结构到制度的全面更新。跨国公司业绩的增长是由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创新可以促进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反,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也推动制度创新的发展,而制度创新也要受一定外界环境的影响。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都是通过决策机构的正确决策来实现竞争业绩的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