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价值链、全球商品链及生产网络研究基础上,以Henderson、Dicken、Coe等人为代表的曼彻斯特学派及夏威夷大学的Ernst相继提出了全球生产网络新的研究框架,即通过网络参与者等级层次的平行整合进程来组织跨企业及跨界价值链的一种全球生产组织治理模式。
(一)全球生产网络的价值生产研究
Humphrey & Schmitz(2003)在价值链研究基础上提出生产链的概念,着重强调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将不同技术投入、交通、通信加以串联起来,透过企业组织的协调、合作与控制,镶嵌在特定的金融与政策体系中,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生产网络系统。Dicken(2006)、Hess&Yeung(2006)进一步提出,通过全球供应链将不同生产环节衔接起来,国际分工对象从产品层面深入工序层面,因而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本质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产业间和产业内分工的崭新国际分工形态。
(二)全球生产网络的价值分配研究(www.xing528.com)
波特价值链研究忽略了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价值分配,“微笑曲线”的提出则弥补了该问题,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阐释。Hummels et al.(2001)、Koopman et al.(2010),通过贸易增加值指标的测度变化论证了全球生产网络的价值分配效应的存在。随着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的兴起,Daudin et al.(2012)对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企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活动进行分析,其研究认为这些国家的企业虽然能够接近甚至进入发达国家的庞大市场,但面临“俘虏效应”,依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
(三)全球生产网络的全球在地化研究
该领域研究主要以网络和镶嵌理论为基础,论证了全球生产网络不仅在功能和地域上联系企业,也联系了企业嵌入的社会和空间(Smith et al.,2002)。Depner & Bathelt(2005)、Bair(2005)对全球商品链条进行分析,说明在嵌入的地方化过程中,除受母国原先特定制度架构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外,同样受东道国制度框架和社会文化的制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