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因素
国内学者对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赵世磊(2010)研究了跨国公司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对中国跨国公司竞争力培育重要性的探讨,特别提出了创新能力与品牌是公司竞争力研究者的重点研究方向,这两者都在于实现了垄断优势,而培育跨国公司的关键就是在于公司的垄断优势。研究也对我国在培育竞争力提出了几点对策,指出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讨论政府怎样培育企业竞争力,而没有谈到实质性的方向。林丽端(2014)在研究竞争力影响因素上,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要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象加剧、公司控制权高度集中的问题,并说明了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加剧对我国产业竞争力有着明显的削弱作用,不利于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市场垄断性的同时使我国的品牌流失严重,对于此问题,学者提出实行适度的产业保护政策、构建完善的反垄断法律体系、增强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等建议。
赵世磊(2011)对中国跨国公司竞争力模型做了研究,总结出我国跨国公司竞争力的要素总共有7个,分别为企业自身资源、制度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抵抗风险能力、外部环境条件。并且他构建出一个关于跨国公司竞争力的四面体结构模型,该模型对培育中国跨国公司竞争力的启示是,应分别从短期与长期方面来培育跨国公司的竞争力,提高竞争力关键来自于企业内部,应优化企业的配置,从而进入长期的全球市场。陆亚东、孙金云、武亚军(2015)针对东方文化背景的战略理论,提出“合理论”,该理论指出在竞争的环境中,现代企业发展理论对于我们中国企业的战略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用,“合理论”可使中国企业通过复合、联合、相合三合来创造出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跨国公司竞争力培育路径研究(www.xing528.com)
一个企业的发展路径主要指从创立开始逐步向一部分国家进行直接投资,随着实力的壮大,最后实现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活动这一过程中的区位选择。从中外的文献来看,世界级创新型企业成长路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技术领先企业的创新引领发展的路径,具有核心技术优势,通常采取研发创新类产品,研发成功的新产品容易形成品牌并且很成功。叶军(2007)认为,中国企业要成为世界级企业,需要精细化管理、要有适应发展需要的制度建设,有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但最重要的是必须不断拿出世界级的产品。我国很多学者以引入典型案例的形式对跨国公司路径做了探讨,殷群(2014)在探析跨国公司的成长路径时,以苹果、三星、华为为例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公司的成长路径,了解到三者的企业领导人、创新团队和经营策略在跨国公司成长中的驱动作用,主要的成长路径包括以苹果为代表的技术领先企业的创新发展的路径,与高端企业合作跨越三星这个品牌就是很好的例子,以三星为代表的与高端跨国公司合作创新的路径。李平和臧树伟(2015)针对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建立起领先的市场优势地位的现象,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后发企业竞争优势构建路径进行分析,探讨了后发企业竞争优势构建的问题。他们指出,相对于自主创新,破坏性创新更适合不具有技术优势的后发企业,并且他们以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对后发企业竞争力路径问题进行探讨,在中国通信技术由2G到3G、再到4G的演进过程中,联发科公司分别经历了机会识别、价值网络重构、主流市场破坏等一系列进程形成了竞争优势,并开拓了竞争力优势的路径,对后发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技术能力提升方案设计提供了借鉴意义。
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建议方面,曾繁华(2002)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民财富分配严重不公,其根本原因是双方在国际竞争力上存在巨大差别,所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关键,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三大途径是:(1)加大跨国公司向中国技术转让的力度;(2)组建和扶持具有强大实力的大企业集团;(3)铸造核心能力优势。林毅夫和李永军(2003)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竞争优势来选择属于自己的竞争力路径,提出国家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拥有属于自己国家的具有高层次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产业。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其经济的比较优势发展的动态过程。发展中国家应当遵循本国(或地区)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企业和产业才能够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进而使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要素结构与发达国家不断接近,最终达到高层次竞争优势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