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国公司竞争力来源探究

跨国公司竞争力来源探究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核心竞争力理论相关研究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大多基于资源基础观,强调在企业资源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和支持战略。(三)复合竞争力理论相关研究复合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内外部资源的创新组合。在“双能力”的框架下,他们探讨了企业如何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政府如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问题。国内学者主要把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的竞争优势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跨国公司竞争力来源探究

(一)传统竞争力理论相关研究

Edith Penrose(1959)将企业竞争力理解为以特定的途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的优势。Wenerfelt(1984)提出了“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是一个资源集合体,并把资源分成三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有关产品和工艺的知识资源。波特提出的“钻石理论”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取决于4个内生(主要)决定因素,即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和公司战略、结构与竞争行为。Prahalad&Hamel(1990)最早提出公司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共同性学识,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能力;是组织边界范围内的沟通、投入和对工作的深深的承诺,是集体学习。只有当核心竞争力能够同时满足有价值、稀有、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4个标准时,才能为组织带来可持续的竞争优势(Prahalad,1993;Leherd,1997)。Hamel(1994)描述了核心竞争力的5个关键特征,即:第一,它们是形成有关整体不可缺少的技能和技术的整合,它们不可能存在于单个的人,而是源自于个人能力和企业系统的结合;第二,它们是基于知识的而不是资产的,它们是活动,是学习的结果;第三,它们有顾客价值,它们是使得企业能够给顾客以基本的顾客利益的技能;第四,它们是独特的竞争,是企业保持对竞争对手充分的优势而必须抓住的核心,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第五,它们应该给企业以进入新市场的机会,企业必须能够预见到由核心竞争力而生的新产品市场。Leonard(1992,1994)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公司区别于其他公司并对公司提供竞争优势的一种知识群,即企业的异质性资源。之后Powel(1992)、Litz(1996)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资源的异质性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并提出可通过组织、文化、并购及公司治理创新形成异质性资源。

(二)核心竞争力理论相关研究

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大多基于资源基础观,强调在企业资源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和支持战略(Hamel,1994)。Prahalad(1993)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技术的融合,是市场进入能力、诚实关系能力、功能关系能力的整合表现。Leherd(1997)认为核心竞争力是职能的集合体,产品的基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产品技术能力、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能力、分销渠道能力、制造能力。Henderson&Cockburn(1994)认为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元件能力和构架能力的组合,其中元件能力包括:资源、知识技能、技术系统的组合,构建能力包括:合成能力、管理系统、价值标准、无形资产的组合。Hamel&Prahalad(1994)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于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累积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形成企业特长性的专长,是使一项或者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Faulknel&Bowan(1995)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公司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组织之中的和适应市场机会的,更有可能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获得超平均水平利润的一种复合性、整合性的能力。Mehri(2006)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集合,可以用一个技能网络来表示。基于企业的独特资源,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成本、市场、品牌等不同战略获取核心竞争力。

(三)复合竞争力理论相关研究

复合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内外部资源的创新组合。早期研究认为,提供复合式的产品服务组合相较于提供集中度更高或更加聚焦的产品被证明使得企业绩效呈现显著的降低(Lang&Stulz,1994;Berger&Ofek,1995),这一现象被称为“多元化折扣”。然而,更多的证据表明,提供复合式的产品服务组合能够为企业在内部资源配置、外部融资偿债甚至国际化方面带来显著的提升。Weston(1970)发现,外部资本市场存在的缺陷将导致公司可以通过内部产品的多元化经营来实现内部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薛有志和周杰(2007)指出,中国企业提供多元化的产品与其国际化战略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这种关系对于企业的绩效存在着间接的互补效应。唐晓华和徐雷(2011)区分了大企业与小企业的竞争能力,他们认为大企业竞争力由两个要素构成,一是应对政府的能力,二是应对市场的能力,并将其定义为大企业竞争力的“双能力”。在“双能力”的框架下,他们探讨了企业如何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政府如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问题。在王朝辉(2013)等对广州12家企业进行的质性研究中,部分企业的实践表明,复合式地采用OEM、ODM和OBM,将可以使得企业兼具成本优势、创新能力和品牌优势,而上述复合式组织形式的构建取决于组织知识获取、内化和创新体系的建立。Luo(2012)提出复合式竞争力(compositional capability)是企业能够协同整合来自于其内部和外部现有有形或无形资源的独特能力。陆亚东、孙金云(2013)提出复合基础观,将复合基础观定义为,企业通过对自身拥有或外部可购买的资源与能力进行创新、整合地运用,提供具有复合功能特征的产品或服务,用复合竞争的手段获取、创造出独特的竞争优势或发展路径。(www.xing528.com)

(四)新兴市场竞争力来源相关研究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新兴经济体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来源”,来自全球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正在掀起一场又一场海外扩张高潮,新兴市场也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学者主要把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的竞争优势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王强、万祥春(2005)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做了对比,总结出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的竞争优势有:(1)适用的技术优势,符合第三国家的口味;(2)适销的产品优势,在价格竞争上大做文章;(3)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和技巧植根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水平,更适合第三世界东道国的实际情况。黄兆银(2009)指出,一方面,新兴市场的跨国公司可以直接采用最新的资产和技术,发达国家的技术为它们以后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另一方面,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具有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巨大的贸易顺差,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由于近年来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而从出口中赚取了大量外汇,提高了资金的流动性,改善了公司融资条件,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之后,柴忠东和刘厚俊(2014)指出新兴市场与发达国家“先行者”跨国公司相比,这些“后来者”凭借“非传统型能力”更早、更快地开展国际化经营,其主要的竞争优势体现在独特的资源、经济以及制度因素在新兴市场大国企业所有权资产形成过程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上。所以说,新兴市场的企业与发达国家的相比,还是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并且近年来朝着良好的势头发展。

从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来看,资源基础观(Wernerfelt,1984)的提出为分析西方公司的成长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新兴经济体中小企业在本土乃至国际市场不断壮大,传统资源基础观和竞争优势理论难以解释这些企业在技术、管理、工艺等条件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为什么可以取代发达国家企业占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陆亚东(2012)通过提出复合资源观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唐晓华(2011)、王朝辉(2013)也从外部资源利用角度分析我国企业竞争力来源。通过文献研究,我们认为企业的竞争力并不只来自于以资源为基础的要素竞争力,对中小企业而言,企业的竞争力可能来自于内外部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整合而产生的复合竞争力。本研究在此理论基础上,结合宁波中小企业成长的实践测度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机制和路径,进一步发展延伸战略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