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和控制全球生产网络,掌握国际分工最高“话语权”为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和市场竞争中带来显著竞争优势。Yuqing Xing&Neal Detert(2010)通过苹果公司经典案例研究分析了各国跨国公司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国际分工决定了各国贸易收益水平,同时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生产网络的主导地位呈现上升趋势。Koopman et al.(2010)、Noguera.G(2012)也先后在研究中分析了跨国公司如何通过生产分工地位,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影响母国贸易收益。因此,跨国公司竞争力已成为各国国际市场地位和国际贸易实力的重要判别标准。近年来,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大规模扩张,民营跨国公司凭借市场化机制驱动,逐渐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主力。在此背景下,宁波吉利、雅戈尔、均胜等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先后通过对外投资、海外并购等战略,在国际化进程中快速成长。
新兴市场经济中的跨国公司的快速成长,作为制度转型和市场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已经引起了理论界和决策者的广泛注意,并成为当前战略管理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在企业成长战略的选择方面,研究领域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理论视角——基于企业外部环境的产业基础观(IO)、聚焦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的资源基础观(RBV)以及关注制度情境的制度基础观(IBV)。基于西方企业发展情境和实践,西方学者较早提出了资源观和产业观。其中,IO主张企业成长的外生性,强调企业外部环境,尤其是企业所在产业结构特征对企业成长战略的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并认为企业成长或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产业的吸引力。RBV则强调企业成长的内生性,认为虽然市场结构、产业基础等外部因素确实会对企业成长产生影响,但它们并非决定性因素。企业内部异质性资源与能力才是企业成长与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新兴经济体制度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深入,部分学者重点研究了新兴经济体国情和制度变迁等制度因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成果逐渐为学者们关注,IBV也因此逐渐形成。IBV认为制度并非企业战略分析的背景条件,而是企业成长战略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基于上述理论,可以看出宁波这些民营跨国公司不具备所有权优势和规模优势,大都通过“被动嵌入”的方式融入其中,导致长期被“俘获”在“微笑曲线”的低端环节,在全球化生产和利益分配链条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如何利用企业资源、产业结构和母国制度优势,解决宁波民营跨国公司“低端锁定”是当前企业必须破解的发展难题。部分学者也相继提出提升企业复合竞争力理论及新兴经济体企业“战略三角”等观点。在此基础上,本书认为宁波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嵌入创新网络、主动构建全球生产网络等路径提升民营跨国公司竞争力,进而增强全球生产网络的控制能力,获取更多的国际分工利益。
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分工地位,决定了跨国公司的贸易利益,进而影响国家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宁波民营跨国公司竞争力提升已成为推动区域技术进步、品牌培育、市场扩张的重要推手。因此,促进民营跨国公司“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跨国公司,已成为宁波“十三五”期间国际化战略中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基于以上现实问题和理论背景,本研究探索尝试基于“战略三角”理论,综合资源观、产业观和制度观复合基础观等视角出发,以宁波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为分析对象,梳理归纳新兴市场国家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以及民营跨国公司成长的路径;辨明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要素禀赋、复合能力与竞争优势的作用关系;挖掘资源禀赋与复合能力的内在联系,剖析企业复合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形成之间的作用机制;探析基于复合能力培养的竞争优势提升路径。
(二)研究意义
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市场的快速崛起,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大规模扩张。在此背景下,宁波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快速国际化,从吉利集团并购沃尔沃公司到阿里巴巴赴美上市,这些民营企业通过对外投资、海外并购等战略,在国际化进程中快速成长。与此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下滑,拥有核心竞争力的西方跨国公司纷纷面临经营困境,市场份额逐渐减少。资源基础观(RBV)下的传统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必须具备有价值、稀有、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才能获取国际竞争的优势。然而,这些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都难以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却能够在国际市场逆势扩张,对传统战略理论带来新的挑战。因此,本研究的研究意义体现为对已有理论的补充完善和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解释。(www.xing528.com)
(三)理论意义
首先,研究宁波民营跨国经营企业竞争力形成的机制与路径,发展传统战略理论与跨国经营理论,为解释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成长提供理论基础。一方面,传统战略理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来源于拥有的资源,尤其是不可流动的异质性资源(Ryall,1998),而企业的核心能力使其在竞争中获得优势(Delmas&Toffel,2008)。而新兴市场国家企业大多没有这种优势,这些企业通过对普通资源进行创造性复合,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经营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却逆市发展壮大,传统理论对这一现象难以进行解释。另一方面,以Marc Melitz(2003)为代表的企业异质性理论认为生产效率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基础条件,然而浙江省许多企业不具备资源优势,在国内市场还难以立足的情况下,率先进行了跨国经营,这一现象难以从最新的经济理论中找到答案。因此,研究宁波民营跨国经营企业竞争力形成的机制,能够为解释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成长提供理论基础,同时,进一步发展现有战略理论与跨国经营理论。
其次,已有关于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研究,其中大量研究成果阐述了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内因,例如影响力较大的是资源基础观,主要强调了企业特有要素禀赋等内因作用。Edith Penrose(1959)将企业竞争力理解为以特定的途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的优势。“一元思维”下的传统战略理论强调战略决策的“取舍”或“二者取一”,如成本领先战略或差异化战略,从而获取企业竞争力。此外,部分研究重点从母国制度等角度出发,分析了制度等外因对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影响。竞争优势的内生观和外生观都强调竞争优势来源的某一方面,但是,结合宁波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实践,单一的内因或外因分析都难以解释新竞争环境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李海舰和聂辉华(2002)提出,要真正厘清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应全面综合考察企业外部生存环境以及企业内部能力。本书借鉴李海舰等专家的研究,在原有竞争优势来源内生论和外生论基础上,结合全球化竞争环境探讨企业影响力是当前情境下竞争优势的研究趋势和焦点。在全球生产一体化视角下辩证思考竞争优势来源,从而进一步推进竞争优势来源的相关研究。此外,已有研究分析了资源观(核心竞争力)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缺乏了现实经营背景下,企业复合能力的形成对其影响竞争优势潜在机理的深入探究。因此,本研究在资源观、产业观和制度观的基础上,沿着复合基础观的理论框架,取径综合要素禀赋——复合能力——竞争优势的逻辑,进一步探讨企业内外部资源、企业复合能力与竞争优势间关系的理论,扩大原理论的应用范围,促进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进展。
(四)实践意义
从“战略三角”、复合能力与竞争优势关系视角探讨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形成,不仅有以上理论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管理实践意义。
首先,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国企业成长的40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国企业真正开始进行全球化的资源配置和布局,参与全球竞争获取综合竞争优势成为当前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生产互动的又一重要方式。新世纪以来,宁波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对外投资等多种方式快速进入国际市场,并购规模和数量居全国大陆省市第一位。宁波企业跨国经营实践,为深化研究宁波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内在规律提供了现实基础。宁波正处于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过渡时期,宁波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够为浙江省获取国外先进技术提供渠道,为解决浙江省面临的资源约束提供获取途径。因此,对宁波企业跨国经营内在规律的研究将为宁波通过跨国经营获取稀缺资源提供思路,进而为宁波经济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参与全球网络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提升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全球生产互动,企业可以通过获得技术和积累技能,为长远产业升级创造机会。同时也可能带来诸如对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影响、被长期锁定于低附加值生产活动的风险,以及全球价值链活动的高流动性等风险。虽然中国企业在参与全球化竞争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实力,但近年来涌现出的“低端价值链固化”、“美国制造业回流”等问题,将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的竞争优势问题推至各领域学者的研究视野。因此,如何参与全球生产互动推动企业发展,获得更为广泛的影响力并获取竞争优势,是中国企业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战略三角”视角下,探索企业复合能力形成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作用,有助于增强中国企业增强在全球化竞争过程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和竞争优势,同时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