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的跨国化经营是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际化战略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一个国家跨国公司的实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跨国经营不仅能补充国内某些资源的短缺,而且能促进中国产品出口,并且能够通过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一)有助于企业转型升级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初步完成了轻纺、家电等产业的进口替代,这些产业中的许多企业及其产品在激烈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不断成长。在总供给相对过剩而国内市场相对饱和、内需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企业有必要主动调整和升级,面向国际市场,实施以对外直接投资为核心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并在国际竞争中增强自身的能力。因此,企业通过实施国际化经营,既可以使生产能力向国外延伸,带动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又可促进国内同类企业及产业的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有助于获取短缺资源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国内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如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森林和渔业等资源,均面临不同程度的短缺问题,许多资源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进口压力。如果仅单纯依靠进口贸易,原料出口国可能限制其原料的出口,进口国易受到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这些因素导致原料进口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以及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都处于不稳定状态。走出国门,进行资源开发型投资,可以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主动权,在全球范围利用资源。另外,目前国内部分资源存在紧缺现象,如铁矿、铜矿、有色金属等,民营企业可以投资于海外市场,弥补国内这些资源紧缺的劣势,同时还可以通过开采、利用外国的资源,降低原料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www.xing528.com)
(三)有助于规避贸易保护
企业通过直接投资的形式在所在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可以规避关税和贸易壁垒,就地生产和销售。从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看,贸易壁垒普遍存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进口配额,限制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产品进口,并通过不断提高标准,限制某些拉美国家的食品输入。通过高额关税、低进口配额、进口管制等手段实行的贸易保护,严重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活动。我国多个出口行业都曾被外国以反倾销名义提出过诉讼,据不完全统计,国外起诉中国反倾销案近40年间达420多起。比较重大的反倾销案有阿根廷对中国产微波炉、美国商务部对中国31家汽车挡风玻璃生产厂进行的反倾销调查。贸易壁垒使得企业的原有销售市场受到威胁,并且因为保护关税而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甚至被排除在市场之外。因此,企业有必要全方位实施国际化经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当地市场,从而带动国内设备、技术、零部件及原材料的出口,有效规避反倾销诉讼风险。
(四)有助于吸收先进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由于不具备资金、人才及体制优势,致使企业设备、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在国际市场上也面临竞争力不足等问题。而发达国家对高科技出口一般都实行比较严格的限制,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大量出口的一般是制成品,输出的也多为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设备和技术,如果我们直接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对于那些拥有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企业,购买其多数股份进行控股,或者与其建立合作或合资企业,雇用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量熟练工人,利用当地或购买世界市场上的先进设备,我们就有可能获得许多在国内得不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所以,海外投资企业一方面可直接利用当地先进技术进行生产管理,另一方面可为国内企业选择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从而为国内经济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