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产业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和理论,产业升级的内涵和分类至今仍然不统一。通常,研究者直接阐述定义的少,更多地是从产业升级方式和规律角度进行概念解释。美国学者波特(Porter,1990)认为,产业升级是当资本相对于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禀赋更加充裕时,国家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方面的比较优势。而大多数学者则从微观层面来界定产业升级。美国学者格列夫(Gereffi,1999)通过对亚洲和北美洲部分国家服装行业价值链进行考察,认为产业升级是一个企业提高迈向更具盈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成功地实现了从低附加值生产向高附加值生产的转变。开普林斯基和雷德曼(Kaplinsky & Readman,2001)则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区别开来。他们认为,技术创新是相对于企业本身状况而言的,即企业以技术为先导开发新产品、新工艺;而产业升级则是相对于企业的竞争者而言的,即企业如何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庞恩(Poon,2004)认为产业升级就是企业成功地从生产低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生产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样一种经济角色的转换过程。
除了从微观层面分析产业升级外,还有一些学者从企业和产业的宏观层面对产业升级进行了分类。如恩斯特(Ernst,2001)提出了产业升级的五种分类,丰富了此前产业内和产业间的两种分类。①产业间升级:在产业层级中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的移动;②要素间升级:在生产要素层级中从自然禀赋向“创造禀赋”或者“取得禀赋”转移,即向物资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移动;③需求升级:在消费层级中从必需品向便利品过渡,然后再向奢侈品过渡;④功能升级:即获得产业链上新的、更好的功能,如设计和营销,或放弃现有的低附加值功能而集中致力于附加值更高的功能的开发;⑤链接上的升级:在前后链接的层级中,从有形的商品类生产投入到无形的、知识密集的支持性服务投入。后四种类别都属于产业内升级。恩斯特强调后面两种是基于公司层面而言的。由于公司行为和创新活动的重要性,以及产业结构本身不足以解释创新的动力,恩斯特指出产业升级是产业结构与公司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汉弗莱和施米茨(Humphrey & Schmitz,2002)将产业升级划分为四种类型: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跨产业升级,并认为前三种都属于产业内升级。朱榕榕(2012)认为产业升级概念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指单个产业的升级,涉及单个产业的进化和发展,即某一产业中企业、产品、服务数量或质量的变动。包括流程升级(生产过程更加有序)、产品升级(新产品开发、原有产品性能的升级)、功能升级(获取价值链中更高的附加值)等。如,朱卫平和陈林(2011)认为传统产业通过提高技术水平、优化生产工艺、调整内部结构或推进产品升级都可以避免被淘汰,而这种周而复始、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就是产业演化、升级的过程。二是指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逐渐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并按照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发展路径进行升级。三是既包含单个产业升级,又包含产业结构的升级。(www.xing528.com)
结合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本书更加侧重从企业和产业层面分析产业升级,特别强调产业内升级,重点研究由于技术创新而引发的汽车产业内部的工艺变革、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以及由此带来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