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17年国内陶瓷文化活动与举措汇总

2017年国内陶瓷文化活动与举措汇总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暨御窑厂遗址申遗学术研讨会2017年9月1日,“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暨御窑厂遗址申遗学术研讨会”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中心拉开帷幕。主要从文化遗产保护和御窑厂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方面展开研讨。2号会场学术研讨由文化学者、城市规划保护专家学者组成,主要从景德镇陶瓷文化价值内涵的研究、提升,以及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业态活化方面展开研讨。

2017年国内陶瓷文化活动与举措汇总

(一)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暨御窑厂遗址申遗学术研讨会

2017年9月1日,“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暨御窑厂遗址申遗学术研讨会”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中心拉开帷幕。文保、申遗、文化、规划方面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旨在唤起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共同发掘文化遗产价值,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同时把科学的、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景德镇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中。

研讨会会期2天,分2个会场同时进行。1号会场学术研讨由文物保护、遗产保护专家学者组成。主要从文化遗产保护和御窑厂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方面展开研讨。2号会场学术研讨由文化学者、城市规划保护专家学者组成,主要从景德镇陶瓷文化价值内涵的研究、提升,以及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业态活化方面展开研讨。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副会长李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家遗址中心主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吕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孙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研究员广汉,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等专家学者分别召集主持了研讨会。

与会专家学者在发言中分别从世界遗产的价值发掘、相关窑址发掘的收获启示等角度进行了探讨,分享了他们对景德镇文化和中国瓷文化的理解,还就文化遗产研究、教育、保护的经验进行交流探讨,并对景德镇今后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提出思考和建议。与会专家学者还对御窑厂、彭家弄历史街区、湖田窑和进坑等文化遗产点进行了现场考察。就御窑厂保护和申遗工作,唐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深入开展考古研究;二是加强遗址公园建设;三是扎实推进申遗工作。

(二)江西黎川关于陶瓷产业发展升级的举措

陶瓷产业是黎川工业的主导产业,为黎川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进一步加快陶瓷产业发展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科技创新、装备升级、人才培养,壮大陶瓷产业集群,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陶瓷产业基地。为此,江西黎川采取了如下举措: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加大陶瓷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力争用3年时间引进30家陶瓷企业。重点引进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联动能力强、资源消耗少的现代化陶瓷企业,加快完善陶瓷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

2.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和《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赣发〔2012〕8号)中对黎川陶瓷的政策扶持,积极争取上级对黎川陶瓷产业发展的支持。强化政银企战略合作,建立企业信用动态评价机制,健全社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各商业银行重点向黎川县内陶瓷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继续发挥“财园信贷通”“过桥资金”“助保贷”等信贷杠杆作用,帮助陶瓷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积极引导有条件的陶瓷企业上市,广泛吸收社会资金,迅速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知名度,增强企业竞争力

3.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举办黎川陶瓷文化艺术展,增强黎川企业凝聚力和陶瓷文化认同感;新建大型陶瓷交易市场和陶瓷展示平台,完善国检监管区配套功能,加速陶瓷产品外销,打造黎川陶瓷亮丽名片;加强与景德镇陶瓷学院合作,建设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力争把景德镇陶瓷学院产学研合作黎川工作站建设成为景德镇陶瓷学院黎川产学研基地;力争将黎川县陶瓷检验检测认证工作站建设成为具有国家资质认证的检验检测机构;力争将江西省陶瓷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升级为国家陶瓷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增强研发能力,创建省级乃至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打造协同创新体。

4.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在黎川县政府的年度工业发展资金总额中,设立陶瓷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支持陶瓷企业科技创新、装备升级、人才培训。

5.加强瓷土资源开发保护,对黎川境内瓷土资源实行“本土资源为本地企业服务”的原则,严格控制资源外销外运;加强瓷土资源勘探普查,探明资源储量,并做好资源分级管理,做到物尽其用;加大对无证开采打击力度,强化瓷土资源开发保护。

(三)江苏商淳获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首届中国工业设计展览会在国博中心举行,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第三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名单,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榜上有名。近年来,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高淳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进行产学研合作,先后获得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环保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等,多项产品接连斩获国家、江苏省艺术、工业设计奖。2014年以来高陶独家设计承制了北京APEC峰会、上海亚信峰会、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国宴用瓷及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用瓷。

(四)广东潮州出台做大做强日用陶瓷行业举措

为进一步推动潮州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提升潮州陶瓷区域品牌影响力,助力潮州加快发展、振兴崛起,2017年10月,潮州市出台《潮州市陶瓷产业做大做强实施意见》,分别从发展现代服务、品牌建设、用地发展、融资发展、节能减排、营商环境、人才支持等方面提出27条具体措施。在发展现代服务方面,着重从优化陶瓷产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陶瓷会展业等层面切入。提出加快做好潮州市陶瓷总部基地、采购中心、会展、专业批发市场的规划,合理规划陶瓷产业的空间布局。在品牌建设方面,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国内外陶瓷企业在潮州市设立采购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完善提高陶瓷产业的综合服务功能,对新创建省级或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支持和培育骨干企业、标志性产品形成著名区域品牌,推动企业争创更多的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出口名牌,形成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集聚辐射中心。针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问题,该意见提出了三条举措。一是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发挥财政资金作用。二是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对兼并、收购、控股本市范围内其他企业的,免缴兼并过程中发生的本市权限范围内的各类行政规费。三是破解陶瓷企业贷款难题,制订和实施若干措施,对符合规定的用地进行补充完善申报手续,使企业能够以土地等不动产做抵押,获得银行贷款

(五)广东省大埔县打造省级陶瓷文化产业示范园

2017年10月,广东省大埔县在原有陶瓷产业园区基础上,整合园区资源,组织申报“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助推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早日实现百亿元陶瓷产业的目标。

陶瓷产业是大埔县的特色支柱产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08年大埔县在园区内成立了大埔县陶瓷产业管理办公室,专门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政策咨询、组织国内外参展推广、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节能降耗、转型升级等服务,取得了不错成效。目前,陶产办正在整合园区资源,组织申报“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项目,近期省文化产业园专家组也来到大埔县进行实地评估。目前,大埔县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共有12家企业入驻,其中文化企业11家,占比91.6%。去年,园区企业营业额56814.41万元,纳税总额3534.96万元,利润总额814.12万元,主要来自陶瓷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产品出口约占90%,远销欧美和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另外,园区有3家企业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另有1家企业成功申报“国家AAA工业旅游区”,并被评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六)中法瓷器创意工坊座谈会在潮州饶平召开

2017年11月19日上午,中法瓷器创意工坊座谈会在饶平县召开,来自中法的10多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进一步推动两国陶瓷产业转型升级进行深入探讨交流。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围绕“实现跨国性的产业协作、教育培训、品牌建设、加速设计成果转化,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等方面进行精彩发言,听取发展陶瓷产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潮州市副市长、市政府秘书长王文森指出,法国利摩日与中国潮州同为历史悠久的陶瓷之都,有着雄厚的产业积淀,陶瓷文化和产业都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持久的支撑。希望以此次中法当代设计(陶瓷)产业研究中心和广东陶瓷创意联盟的成立为契机,加强与法国利摩日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资本整合,将潮州扎实的产业基础与法国的设计和创意完美结合起来,创造出符合当代社会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不断提升潮州在全球陶瓷产业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振兴发展。中法当代艺术中心副总裁安娜·劳尔·皮勒表示,潮州是一座具有浓厚陶瓷文化的城市,是中国最具有活力和发展最快的陶瓷产区之一,下一步将充分发挥中法当代设计(陶瓷)产业研究中心平台作用,推动两地加强陶瓷产业与设计的交流学习,促进各领域的协调发展,实现互利共赢。(www.xing528.com)

(七)第七届中国国际陶瓷博览会在广西北流召开

2017年4月20日,第七届陶瓷博览会在广西北流举行,在持续5天的博览会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介绍,本届陶瓷博览会以“打造交流合作平台·共享陶瓷发展商机”为主题,吸引了1000多位中外嘉宾参加,其中包括来自14个国家及国内15个省(市、自治区)、20个市、县(区)的采购商、参展商、代表团和嘉宾。整个展会共设5个展区、1500个标准展位、10大活动板块,共有国内外参会参展企业306家,其中外地参展企业272家,本地参展企业34家,参展陶瓷产品涵盖日用陶瓷、工业陶瓷、电子陶瓷、高新科技陶瓷、艺术瓷、酒店瓷、礼品瓷等。各项活动均取得圆满成功,吸引了大量参与或参观者,展会期间商家和民众现场购买活跃,交易大,客商满意,群众称赞。据统计,截至20日中午12时,本届陶博会共接待海内外参观者43.5万人次,共签订贸易合同30个,合同金额22.4亿元;签订投资项目10个,合同金额35.55亿元。

(八)湖南醴陵出台发展陶瓷产业十条意见

2017年4月,湖南醴陵出台促进瓷业发展的十条意见。主要为企业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技术和项目支持。坚持优势产业优先发展,汇聚产业要素资源,放大炻瓷、电瓷、釉下五彩瓷都等产业标志效应,积极培育与之相关联的陶瓷新材料、陶瓷3D打印等产业,引导行业集群化、多元化、高端化发展。加强产业招商,对接、引进一批延链、补链、壮链的产业项目和配套项目。设立陶瓷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必将为陶瓷企业的发展和升级之路注入强大的信心和动力。其具体意见为:(1)引进和培育专业人才;(2)鼓励企业创新升级;(3)培育发展龙头骨干企业;(4)着力夯实产业链条;(5)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6)鼓励企业开拓市场;(7)打造产业服务平台;(8)大力推进两化融合;(9)切实降低企业成本;(10)大力推进“两型产业”建设。这项政策让企业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九)河南打造汝瓷小镇

中国汝瓷小镇位于河南汝州市南部严和店古窑遗址旁,蟒川河自西向东流经整个小镇,这里自古以来就有“十里蟒川河,十里大窑厂”之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陶瓷土矿资源和水资源十分丰富,小镇总规划面积约12平方千米,总投资35亿元。2017年,汝瓷小镇举办一系列活动,提升其陶瓷文化影响力。

2017年2月26日,由中国硅酸盐学会、景德镇陶瓷大学和禹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以“传承·创新”为主题的第二届“CHINA ·中国”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展启动仪式在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正式启动。

2017年9月12日,平顶山学院在汝州市汝瓷电子商务产业园挂牌成立“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平顶山学院副院长张久铭、陶瓷学院院长梅国建,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沧海以及市政协、市文广新局、蟒川镇党委等相关负责人出席揭牌仪式。

平顶山市政协副主席张耀峰指出,汝州蟒川迎来了大好发展机遇,田园综合体实施全域规划,将在省级田园综合体的基础上申报国家级;半扎古村落当前正在规划设计中,为申报世界遗产努力筹备;南部山区开发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充分挖掘蟒川的壮丽河山和秀美风景,为全域旅游奠定坚实基础;汝瓷小镇建设如火如荼,未来需要用产业来实现拓展。为促进陶瓷事业发展,推进产学研实质性合作,专门设立创客园,为陶瓷学院学子提供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的平台,给创客和陶艺家提供实践基地,为汝州陶瓷发展提供后备人才。与平顶山学院的牵手合作,将进一步促进汝瓷小镇更好更快的发展。

汝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沧海在仪式讲话时指出,汝瓷是汝州最好的一张名片,声名远扬。与平顶山学院合作建立基地,不仅对汝州市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后备人才的储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整个中原地区乃至中国陶瓷的创新发展也将起到关键作用。汝瓷小镇要与平顶山学院长期交流,借力、借势、借财,共同促进汝瓷产业的快速发展。要以服务为己任,为到基地实习的同学提供一切便利和生活服务。他希望平顶山学院发挥高校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汝州的合作,共同推动陶瓷文化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平顶山学院副院长张久铭在仪式上介绍了平顶山学院的基本情况。平顶山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严谨求实的优良校风。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是长江以北除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外唯一开办陶瓷专业的院校,近年来已为河南乃至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陶瓷专业人才,许多已走上领导岗位。陶瓷学院梅国建院长是中国陶瓷界的领军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陶瓷方面具有深厚研究和极高造诣。张久铭指出,汝州的城市发展已成为河南省的亮点,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平顶山学院与汝州市汝瓷小镇在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等领域拥有良好的合作前景,希望双方共同探讨合作新模式,促进双方利好发展,力争成为产学研创新发展的典范。

2017年11月3日,“天青——汝瓷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大剧院艺术沙龙厅开幕。本次展览立意当传统工艺邂逅当代生活,用创新视角切入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场融合了传统经典汝瓷特色又体现当代视角的展览吸引了多方关注。此次展览由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南省汝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可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展览展示汝窑传世器型和当代再造并重,融入了富有当代精神的探索与创新。展出展品分为宋代汝瓷残片与文献,汝瓷传世器型,再造汝瓷三部分。此次展出以常规的展品陈列与高端的艺术呈现方式结合,用大师级艺术名作的呈现方式展示作品,注重参展作品的艺术性,向大众传输高审美性、高艺术价值,保证参展作品的意境、格调,以国际化的视野,结合当代艺术理念呈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十)云南玉溪召开陶瓷文化旅游产业创意园工作推进会

2017年9月28日,凤凰门·玉溪陶瓷文化旅游产业创意园(玉溪青花街)项目工作推进会召开。在听取红塔区、凤凰街道和项目方代表汇报项目推进情况后,市委副书记、市委统战部部长保明顺指出,玉溪陶瓷文化旅游产业创意园项目是助推玉溪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符合玉溪产业发展方向,玉溪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红塔区、市级相关部门和项目建设方等做了大量前期工作,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与项目时间节点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很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落实各项工作。要按照项目建设时间节点,细化目标任务,按时保质推进项目建设。为此,项目指挥部要进一步加强力量,明确责任人,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要加强沟通协调,尽快确定项目街口选址,规划好人行天桥和停车场等建设,完善配套设施。相关部门要全力支持项目建设,积极协调配合,全力以赴解决好项目建设的关键问题,确保项目建设如期推进。

(十一)陕西耀州举办陶瓷艺术与耀瓷文化产业发展论坛

2017年6月5日,在2017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第21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召开期间,由黄堡工业园区管委会主办的“丝路明珠”耀州窑——陶瓷艺术与耀瓷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在西安举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禚振西先生就耀州窑的发掘、保护及传承弘扬做了主旨演讲,中国国家一级美术师张珺以《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文化的创新》为题进行了演讲,长安书画院院长史永哲就新工艺、新耀瓷与大家进行了探讨,铜川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李彬介绍了陶瓷产业发展情况及铜川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此次论坛旨在通过深入研讨,让更多的人了解耀州窑,走近耀州瓷,进而关注和参与耀瓷文化产业发展,助力铜川追赶超越、转型发展。

黄堡,素有“陶瓷古都”之称,是陶瓷艺术瑰宝耀州窑的发祥地和十里窑场遗址所在地。耀州窑是中国宋代“六大窑系”之一,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北宋、金代三个朝代的“皇室贡窑”,有“中国古代北方青瓷代表”“宋代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近年来,黄堡工业园区以推进耀瓷文化的传承弘扬,实现耀瓷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为目的,依托黄堡地区是耀州瓷发源地的优势,借“耀瓷”这张世界名片,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发展策略及“游娱休一体化”的旅游发展思路,努力打造中国有影响的陶瓷文化园区和5A级文化旅游景区。

(十二)陕西省铜川市采取一系列举措打造丝路瓷都

铜川市作为耀州瓷发源地,陶土资源较为丰富,具有做强陶瓷产业的历史文化禀赋和资源优势。为了促进陶瓷产业与耀瓷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2017年8月,铜川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陶瓷产业的意见》。以重振“中国耀州瓷”雄风、打造“丝路瓷都”为目标,坚持“文化+旅游+工业”融合发展,不断做大做强陶瓷产业。其主要举措为:一是推动陶瓷产业与耀瓷文化融合发展,合力打造黄堡耀瓷文化产业园;二是推动智能制造与高新技术互为支撑,做强陈炉陶瓷工业园;三是在王益区王家河工业园区,围绕陕西火凤凰艺术陶瓷有限公司的生产,将陶瓷文化与酒文化融为一体,建设园中园,打造陶瓷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四是推动耀瓷传承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响陈炉耀瓷文化旅游名镇品牌。加强对陈炉“东方陶瓷古镇”、耀瓷文化的开发、宣传和推广,重点发展耀州传统瓷、陶瓷体验和陶瓷旅游。努力把陈炉古镇打造成中国耀瓷文化旅游名镇。

2017年9月26日,由铜川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铜川市旅游发展委员会(铜川市文物局)、铜川市印台区人民政府、铜川市陈炉古镇景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铜川市印台区陈炉古镇民俗协会、陕西宏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铜川市观赏石(陈炉石)协会承办,中共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委员会、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人民政府、陕西铜川中国耀州窑陈炉陶瓷总厂协办的铜川市陈炉古镇第七届陶瓷文化旅游节在陈炉古镇民俗文化广场隆重开幕。本次活动围绕“千年炉火灼灼·文化陈炉复兴”这一主题,以提升古镇旅游形象、传承与弘扬古镇文化遗产、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打造“陶瓷文化旅游名镇”为宗旨,从9月26日至10月9日,历时14天,通过举办开幕式、丁酉年陈炉窑神庙秋祭大典、民俗文化演出、《王肖峰“画说陈炉”作品集》首发仪式暨研讨会、陈炉窑陶瓷技艺大赛、陈炉民间陶瓷收藏鉴赏、文艺演出以及中国耀州瓷暨陈炉石展销等八项子活动,充分彰显陈炉古镇文化旅游特色,努力塑造文旅融合、镇景融合的旅游品牌形象,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助推铜川市追赶超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