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脱离动物属性,逐渐走向人性,即趋向社会性的最根本的方式及方法,就是人类能够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造物活动,这种造物活动被称为劳动。人类造物起源于旧石器时代,而进入新石器时代,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制陶活动,制陶活动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制作可用于生活或生产的陶器,前者便是日用陶瓷生发的肇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这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2]有了陶器便逐渐出现了装饰。在陶器上,早期装饰是手工捏制留在陶器表面上的手印、工具留下的印痕,以及因材料经火烧而出现在陶器表面上的肌理形象等。就人文发展史而言,此时,陶器的装饰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在陶瓷史上,具有鲜明意识支配力的陶瓷装饰,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中,彩陶是具有十分鲜明装饰语义的陶器,“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3]
但是,新石器时代,彩陶装饰不仅仅彩绘,还包括捺印、划纹、堆饰等。在文化内涵上,彩陶文化是原始农耕文化初步定型、定性时期的文化类型,它标志着农业耕作文化的初步形成。
就彩陶而言,它的造型基本上满足了当时日常饮食文化生活的需要,器物造型诸如壶、罐、瓮、盆、缽、豆、碗等,均属于日用器物,可以说,彩陶是原始人类在一定社会生产力条件下利用黏土造物发展到充分反映人性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彩陶,作为生活用器不仅造型丰富——它基本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且,还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彩陶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一种卓越的创造。它的图案组织和表现手法,在装饰艺术领域中放射着灿烂的光辉。”[4]彩陶装饰,不仅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设计,而且,还是相对完整的装饰设计:①彩陶装饰具有相对完整并与陶器型体统一的图案形态;②以金属矿物为彩料的绘制工艺,以及与其他装饰方法相结合、相一致的装饰体系;③装饰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器物之美,促进人视觉审美的提高;④装饰题材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以山水纹、人形纹及相关的动物纹为主,并进行几何抽象处理;⑤彩陶装饰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例如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等,均因地域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装饰特征。“彩陶分布的地区很广,在黄河中上游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有仰韶文化;在黄河下游和淮河下游的有大汶口文化和青莲岗文化;在长江下游的有河姆渡文化和屈家岭文化。这些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彩陶工艺,各有其不同的艺术特色,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类型。”[5]⑥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装饰方法,例如对比法、分割法、开光法、双关法及多效装饰法等[6]。总之,彩陶文化已经初步具备了相对完整的装饰及设计方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水准的提高,日用生产制作领域日益成熟与完备起来。在陶瓷发展史上,秦汉时期,人们利用彩绘陶满足“视死如生”的生活需要;唐代,人们利用唐三彩作为“明器”。总之,在陶瓷生产技术不断取得进步的过程中,陶瓷装饰越来越趋向人性化的生产方向。与此同时,日用陶瓷装饰及其设计,逐渐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文化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它以超越物质形态的文化语义,反映着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在陶瓷装饰设计中,装饰图案的内容、表现形式及色相等,均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起来。例如,以龙为题材、主题及表现形式的图案,除了皇族之外,是不能随便采用的,甚至,在皇族内容也不能“僭越”。就是这样,通过生产与利用所形成的陶瓷概念是在文化发展与需要中逐渐丰富起来的文化概念,可以说,日用陶瓷的概念是一个以陶瓷为物质媒介的,组织生产、发展创造及发挥利用价值的文化范畴。
因此,当代日用陶瓷是最为广泛的文化范畴之一,它涉及陶瓷生产与利用的方方面面,尤其与人们的各种活动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从人类发明陶瓷以来,陶瓷就与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结成了不可或缺的关系。
毫无疑义,在陶瓷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中,由于陶瓷的可持续性,陶瓷生产及被利用的状况表明:第一,它是从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开始的。历史上,陶瓷做过与正在做着人们各种生活用器,诸如盆、罐、鼎、瓮、碗、盘、碟、勺、壶、杯等食用文化用器,还做过与正在做着卫生洁具,诸如便器、便池、洗刷用器等,还作为建筑用料,例如砖、瓦及瓷砖等;第二,生产上也利用陶瓷。作为生产对象,或者产品,为生产目的服务;作为生产工具,为生产提供方式、方法,例如,陶镰、陶纺轮,甚至,人们利用现代特殊瓷质还可以制作瓷刀具等;第三,在工程技术领域中陶瓷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角色。在生产中,陶瓷可以作为材料或技术被利用,例如,人们利用砖的吸水性防水、防潮,以及吸取工程中的水分;再如,在现代航天工业中,特种陶瓷可以作为航天的重要材料等;第四,日用陶瓷逐步上升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乃至精神象征。历史上,陶瓷分别扮演过一个个历史文化的代名词,例如,彩陶文化(仰韶文化)、黑陶文化(龙山文化)、青瓷文化、黑瓷文化等,还可以成为一个地方的代名词,例如,景德镇不仅成为瓷器的代名词(china——昌南),而且,还蕴含着一种精神。总之,日用陶瓷的文化内涵随着陶瓷生产及其被利用范围的扩大而逐渐丰富起来,并呈现出逐渐壮大的趋势。(www.xing528.com)
日用陶瓷装饰旨在追加陶瓷的审美语义及其文化价值,反映陶瓷生产工艺的变化及技术水平的沿革,揭示人们乃至社会审美情感的变化规律,反映文化的延续性及其嬗变规律。装饰,就是为了使陶瓷具有更大的可观性、审美性,它是在陶瓷器的表面进行装点、修饰,意在使陶瓷器便于识别,并使之美观。
因此,日用陶瓷装饰很早便出现了,并且,它的发展、变化及其形成,总是随着人们日常生活需要而变化的。一方面,日用陶瓷装饰及其设计是人们审美孕育、产生、生成及发展和变化的写照。在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装饰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捺印、刻划到图绘彩画等,首次展示了陶瓷装饰的面貌;随后,从铅釉陶到唐三彩,陶器装饰反映了釉的发展与陶瓷着色剂的变化及丰富历程;瓷器出现之后,以铁为主要着色剂发展了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等,在此过程中,由于发色剂的介入,出现了各色釉瓷,由于绘料的发展及相关烧成工艺的生成,出现了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装饰,以后,又有了釉下与釉上相结合的装饰,即斗彩;在不断实践、认识、总结、提纯中,五彩(古彩)、粉彩等彩绘相继问世,在此过程中,日用陶瓷装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及剥去种种损害人身心健康的因素,实现了无公害设计。
另一方面,陶瓷装饰是生产工艺、技术以及社会文化内涵在陶瓷造型表面所形成的具体表现内容、形式及审美语义等的综合性反映。陶瓷装饰的生成,是材料及其工艺的生成,假如没有这样或那样的材料及其相匹配的工艺,便没有这种陶瓷装饰。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在他的著作《闲情偶寄》中指出:“一事有一事之需,一物备一物之用。”日用陶瓷器便是在这样的“一事之需”“一物之用”之中根植于日常生活。
进一步讲,陶瓷装饰是社会审美意识在陶瓷造型中的具体反映。社会意识是整个社会的人们所共同与普遍具有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它包括指导各种社会行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精神信仰等,是人们共同拥有并奉行的理念。受到这一理念的影响,人们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日用陶瓷及其装饰设计的发展。它是以实用功能为基础,并在解决实用功能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审美设计与表达,是生活内容的扩大,是生活价值的更高追求。
总之,陶瓷生产与相应文化生活成为一个人性化的社会环境,而在这个人性化的社会环境中充分体现着人们的创造智慧,日用陶瓷及其装饰设计便是多种思维与相应表现的展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