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航海业获得了空前发展,使得东西方贸易往来日渐频繁。来自东方的珍贵货物,如丝绸、香料、瓷器、玉器、漆器、牙雕等被源源不断运往欧洲各国。其中,尤以温润光洁的瓷器最为欧洲上流社会所珍爱,以至于瓷器价格一度超越了黄金,成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17世纪的欧洲,全方位地进口中国瓷器等艺术品,久而久之,银子大量消耗,欧洲各国开始恐慌。为了降低欧洲人继续购买中国产品的欲望,建立自己的瓷业生产成为当务之急。”
说到中国瓷器生产情报的搜集,传教士功不可没,其中以昂特雷柯莱神甫(汉名殷弘绪)最为知名。他这样描述瓷器生产:“一种非常美丽的蓝花在一段时间后出现在瓷器上,瓷胎洁白,绘上彩料后色调呈淡黑色。但是通过焙烧,彩料变成幽亮的蓝色,就如同在太阳照耀下蝴蝶变得美丽的情形一般”。
18世纪后期,在德国人首先找到瓷器生产的秘方后,法国人接踵而至,成为继德国之后唯一能够独立生产硬质瓷器的国家。而其中最著名的窑厂,就是塞夫勒。
塞夫勒(Sevres)位于法国巴黎市近郊,是法国历史悠久的陶瓷重镇,也是驰名欧洲的法国国家陶瓷手工艺馆(Manufacture de Sevres)及陶瓷博物馆(Musee de la Ceramique)的所在地。法国塞夫勒皇家瓷厂的前身是建立于1738年的维森纳(Vincennes)陶瓷厂。早期产品主要是仿制德国麦森瓷器以及中国与日本瓷器,大部分为花瓶、茶具、咖啡具等,后获路易十五情妇蓬皮杜夫人(Madame Pompudoaur)的参与及赞助。
1756年,工厂迁移到了塞纳河边的小镇塞夫勒,皇家瓷厂的冠名一直延续到1793年法国大革命。塞夫勒代表了近代法国瓷器的发展水平,同麦森窑一样成为欧洲瓷器生产的杰出代表。
塞夫勒的代表瓷器之一,是素烧的陶瓷作品。1757—1766年,著名雕塑家埃蒂安·莫里斯·法尔科内(Etienne-Maurice Falconnet)担任瓷厂雕塑总监,创建了一种写实风格的素白瓷雕塑。雕塑借助石膏模具成型,不施釉彩,略带象牙白的淡雅质感独树一帜,颇受市场的青睐。(www.xing528.com)
塞夫勒的产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主要采用天蓝釉,称为“国王蓝”。蓝白相间的底色上用雕刻,彩绘等形式装饰以线条流畅、造型轻盈的洛可可式纹样;另一种样式是运用玫瑰色釉彩。由于路易十五的宠姬蓬皮杜夫人是该窑的主要赞助者,玫瑰色是她喜欢的颜色,因此也称之为“玫瑰色蓬皮杜式”。
18世纪50年代初,塞夫勒瓷厂先后成功研制了镏金工艺与色彩艳丽的釉上颜料,将艳丽底色相与金线装饰结合作为基调,前后彩绘图案,精致华丽的视觉效果是柔腻的洛可可风格的极致体现。
作为法国的一家皇家瓷厂,塞夫勒瓷厂拥有大批顶级的画家、设计师与金属工艺师。瓷厂在丰富的釉上色料与镏金、器物造型与金属附件加工等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就。
贝壳浮雕属于宝石浅浮雕的一种,古希腊艺术家是浅浮雕艺术的鼻祖。据说,当时有一些缠丝玛瑙贝壳被海浪冲到沙滩上,经过同各种沙石的摩擦,有的贝壳表面形成了一些图案,当地的希腊艺术家获得灵感,开始了在贝壳上的浅浮雕创作。后来这种技艺流传到了法国,并且在那里大为发展。在瓷器制作上运用贝壳浮雕技艺也成为欧洲陶瓷工艺的一大亮点。
凯特·肖邦的《觉醒》中有这样的描述“那会是场不错的晚宴,我会拿出最好的一切——水晶、金银器、塞夫勒瓷器、鲜花、音乐,香槟多得够你在里面游泳。”可见在当时,塞夫勒瓷器已经成为上层贵族精致文化的代表之一。
可是,尽管风靡一时的洛可可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淡去,塞夫勒皇家瓷器依然作为法国最重要的陶瓷文化遗产被记录在史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