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港口城市的空间布局规划优化

港口城市的空间布局规划优化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上一些重要港口城市正式采取了开辟部分深水岸线用于布局重化工产业区的产业布局方式。这表明发达国家的港口大城市仍在临港地区布置重化工企业,并通过生态空间隔离和企业的技术改造缓解与城区环境的矛盾。

港口城市的空间布局规划优化

纵观国内外区港联动、港城发展历程,无不是伴随着港口的升级,不断优化和完善港口与城区的空间布局,妥善处理港区用地和城区用地的关系,保证港口岸线和生活岸线的协调,完善集疏运体系与城区的和谐共生。因此,在空间规划与布局上,区港联动必须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1)“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岸线利用原则

“深水深用、浅水浅用”是岸线利用的基本原则。由于原料和产品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重化工业一般需要依托深水港口。因此,从岸线利用的基本原则看,深水岸线后方陆域布置重化工业企业,是岸线综合利用效益较高的一种形式。国际上一些重要港口城市正式采取了开辟部分深水岸线用于布局重化工产业区的产业布局方式。有的重化工产业甚至毗邻人口密集的城区。这表明发达国家的港口大城市仍在临港地区布置重化工企业,并通过生态空间隔离和企业的技术改造缓解与城区环境的矛盾。

(2)产业性质决定产业空间布局

不同产业的空间布局对港口的依赖性是由产业性质决定的。港口依存产业大多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充分利用港口“大进大出”的优势条件,以进口原料和出口产品经营为主,通过广泛的前后向关联作用,能带动区域其他产业的发展;港口依存产业大多为石化、钢铁、电力船舶修造等大型三类工业,布局于港口区域可缓解城市污染问题。港口依存产业中的食品加工、木材加工、水产加工等制造业和加工业,由于与港区的联系可通过便捷的集疏运系统解决,污染较轻,因此可布置在港区后方或城区内专业的产业园区内。

以港口装卸运输功能为主的港口直接产业,以及与港口装卸主业有着紧密联系的海运业、集疏运业、仓储业等港口共生产业,是国内、国外两市场连接点的载体。由于其区位性质,这些产业布置在港区海岸线的最前端以及港口依存产业周边、城区专业产业园内,通过散货码头、专用码头与集疏运系统结合形成物流运输体系,为港口依存产业提供服务。

与港口直接、关联、依存产业的经济活动有关联的金融、保险、房地产、饮食商业等港口服务业,与产业的适应关系通常能反映临港产业集群的成熟和完善程度。由于其高附加值、无污染性,通过与电子信息产业的结合能高效便捷地为港区服务,一般集中布置在城区核心区块,形成凝聚核,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为港口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北仑而言,临港工业沿海岸线紧密布置在特定区块;传统产业逐步园区化,集中布置在城区专业化园区内,逐渐退出岸线向港区后方、城区发展;服务业布置在城区核心区块,形成商贸金融中心区。(www.xing528.com)

(3)“港退城进”空间演变成为趋势

港城关系逐渐由港城分离演变为港城融合,空间关系组织由港融城内到前港后城演变为港城一体。近些年来,伦敦的码头区(Dockland)、阿姆斯特丹的东码头区、巴尔的摩内河港、纽约的Battery花园城与南街海港城,以及汉堡哈尔堡地区和易北河北岸地区等老港区,正在进行彻底的产业转型,完全放弃了港口航运和临港产业。但是,这些产业完全转型的临港地区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它们属于河港和河口港港区,都是在船舶大型化背景下由于水深条件受限制而逐步衰退的老港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地区的产业转型是不得已采取的发展策略。此外,这些已经衰退或正在衰退的老港区之所以能够实施城市复兴计划发展第三产业,实现转型发展,其不容忽视的条件是老港区已经成为大都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与城市空间融为一体。

(4)不同发展时期采用不同的空间布局模式

根据国内外著名港口城市发展历程,港口城市的产业空间布局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模式。在港口城市快速发展时期,重化工产业主要以紧密型布置为主,其中紧密型分为四种类型,加工贸易型产业有集中和分散两种布局方式。以北仑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处于港口城市快速发展时期,临港大工业快速发展,石化、钢铁、电力等重化工产业与港区紧密布局;汽车、船舶、纸业以企业或产业区独立设置,与港区相邻紧密布局;模具、塑机等传统产业以企业或产业区独立设置,与港区空间分离布局;加工贸易型产业在城区工业园内布局;服务业在城区以现有行政中心为凝聚核发展商贸金融中心。

(5)注意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的协调

现代大型港口、产业综合体布局非常关注环境问题,在进行工业开发的同时,力图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日本工业港区普遍采用岛式布置,利用水域分隔不同的功能区,减少、避免相互的干扰;法国勒阿弗尔港在进行21世纪发展计划时,提出在实施产业发展的同时,采取相应的生态补偿措施;新加坡石化工业安置于独立、封闭、环保、安全的裕廊石化人工岛。

以北仑目前的发展势头看,需设立石化专区,与周边环境进行一定的防护隔离,同时提升生产工艺,降低污染;钢铁产业形成独立封闭环保的钢铁专区,防止破坏环境景观;模具、塑机等产业逐步向城区内的专业产业园集中,搬迁生态敏感区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实现产业园区化、土地集约化、环境生态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