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人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胶州湾为中国北方最理想港口的观点后,青岛港口建设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纵观青岛港口城市空间发展历程,结合社会发展背景和港口发展速度影响程度,港口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重要阶段[80-81]。
(1)港口雏形生长阶段
1892年,青岛近代第一座人工码头即青岛前海栈桥兴建,是青岛建港的开端。1897年,德国殖民当局占领青岛,于1900年编制完成《青岛城市规划》,着手城市中心街区的放射式路网建设、地下排水系统建设和环海堤坝建设。港口设在胶州湾内,与修建中的胶济铁路及其编组站直接联系,客运站深入市区前海,小港及大港的1、2、5、4号码头相继建成。陆港一体化的先进港口设施使青岛港很快成为华北大港,贸易收入跻身中国36个海关前列。
1914—1922年,日本占领青岛,利用港口资源将青岛作为其掠夺山东和华北物资的基地,青岛港的输出和输入货物量急剧增加,港口与铁路资源带动城市空间布局继续蔓延向北发展。
(2)港口稳定发展阶段
1929—1949年,青岛港的吞吐量和贸易额出现不平衡发展的增长,青岛港口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特别重要,“青岛商港几成为军港”。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时任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主持制定了《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第一次从全国港口地理的角度对青岛进行分析,划分出五大经济区,把青岛定位为“中国五大经济区中黄河区的出海口”,这一理论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www.xing528.com)
1949年,青岛解放,港口贸易得以正常开展。这期间对港口进行疏浚、修复,青岛港口经济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经济贸易口岸之一。
(3)港口快速拓展阶段
1978年改革开放后,青岛港口发展不断在转型中升级调整,从老港区转移到黄岛港、前湾港,再到董家口港,实现了从一个百年老港到四个现代化港区的跨越,货物吞吐量实现了从2000万吨到3亿吨的跨越,挺进世界大港10强。
1985年,国务院批准青岛开发区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1992年黄岛区与开发区合并,在此期间,黄岛港区和前湾港区的建设标志着青岛港的发展开始进入整体西拓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青岛市政府启动董家口港区建设;2014年6月,国务院批复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港口发展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胶州湾西岸逐渐形成了一个泊位数量众多、现代化港口储运设施完备、总通过能力过亿的港群。自2017年5月11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成功运营,其特点是低成本、短周期、高效率、全智能、更安全、零排放。运营两年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综合效益亮眼突出,多次刷新世界纪录。2018年,青岛港全年完成海铁联运操作箱量115.4万标箱,同比增长48.7%;在海铁联运箱量连续四年位居全国之首的同时,成为全国首个突破百万标箱的沿海港口。2019年1月17日,青岛港在海南博鳌中远海运暨海洋联盟港航交流大会上签署声明,加入航运业首个区块链联盟——全球航运商业网络(GSBN),成为中国大陆沿海港口仅有的两个港口联盟成员之一,这将有效提高码头的操作效率,领跑数字港航新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