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鹿特丹港城协同发展历程
鹿特丹是典型的沿水路发展而成的带型城市,城市与港口相辅相成、相伴而生(表2-3)。目前研究普遍认为,鹿特丹港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时期[78]。鹿特丹港的起源地位于鹿特丹市中心,即现瓦尔—埃姆港区(Waal-Eemhaven)港区,最早为渔业码头,后逐渐发展为商业码头。随着鲁尔工业区的建立,新水道、新港区开挖以及二战后临港石化工业的兴起,鹿特丹港沿莱茵河逐渐向北海扩张,最后形成由城市中心向入海口依次带型分布七个港区、绵延20多公里的带型港口用地。
(2)鹿特丹港空间演变动因
从鹿特丹港地域空间成长过程可以发现,港口地域空间成长的经济驱动力主要来自港口产业,港口地域空间的成长随着港口产业的演替而呈现阶段性特征,即当出现新产业的建设需要时依次进行新港区的开挖,故鹿特丹港的空间布局呈现出“港区内部平衡高效,港口整体严谨有序”的布局特点。
表2-3 鹿特丹港城产业和空间协同发展历程(www.xing528.com)
注:外围产业空间分布范围指的是港口相关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离港口的平均距离。
港区建设以新航道为主轴由上游向下游、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由近市区向大海延伸,港池多采用挖入式,分布于主航道两侧。自东向西主要港区有七个,分别是瓦尔—埃姆港区、梅尔沃港区(Mewehaven)、维尔港区(Vierhavens)、波利斯港区(Pemis)、博特莱克港区(Botlek)、欧罗波特港区(Europort)和马斯莱可迪港区。港区水深从6.8m(接纳内河船舶)到22m,可以停靠从内河驳船到54.5万吨的特大油轮等各类船舶,同时可供600多艘轮船停泊作业,按功能分为集装箱、石油化工、煤炭、矿石、农产品、滚装船等专用和多用码头。
从鹿特丹港城空间关系上看,符合西方港城关系中普遍出现的港口随产业发展而外移。鹿特丹港以城市中心为起点,保持了空间连续的带型拓展,随着新港区的建设,老港区并没有空置或废弃,故没有经历港口空间的断裂或港城空间的分离。第一,在20世纪鹿特丹市本身有较充足的扩张用地,城市建设不需要和港口争夺土地资源;第二,莱茵河和马斯河交汇入海,形成了港口建设的良地。两条河流航道无闸,冬季不冻,泥沙不淤,常年不受风浪侵袭,并实现了通往欧洲内陆长达千里的内河航运。随着港口向河流入海处拓展,沿河的老港区继续使用,鹿特丹港因而也兼具了海港和河港的双重属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用地的扩张,鹿特丹已进入城进港退阶段,港城界面区域开始用地功能更新,港口在河流下游或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鹿特丹港空间发展历程充分验证了港口代际发展,即港口功能产业发展与港口空间需求间的耦合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