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供给。
劳动供给是指劳动者在不同劳动价格水平上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数量。劳动价格通常用工资率加以衡量。工资率指单位劳动(如每小时劳动)的工资。劳动价格水平高低实际上是指工资率高低。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的劳动供给状况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主要有人口及年龄结构、劳动力参与率和工作意愿等。
一国或一地区中如果人口基数大,年轻人比重又大,劳动供给超过需求的话,则即使工资水平较低,也会有不少人失业。反之,如果老龄化严重,则劳动供给会不足。
劳动力参与率指想工作的劳动者在劳动年龄人口中的比重。在历史上,各国妇女曾多数待在家中,近几十年来,她们大量参加工作,使劳动力参与率大大上升。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很多,政府有关政策是其中重要因素,如完善的、丰厚的退休金制度会使许多健康老年人不想继续工作,重视学历的政策会使许多年轻人延长学习年份而暂不工作等。
劳动者工作意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工资和闲暇效用的比较。劳动可得到工资收入,工资收入给劳动者带来效用,闲暇也给他带来效用。劳动作为闲暇的牺牲会给劳动者带来负效用,即痛苦和不舒适的感觉,劳动得多,工资收入也多,但闲暇会减少,可见收入和闲暇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工资率的提高对劳动供给有两种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指的是,工资率愈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愈大,劳动者就愈愿意用多劳动来代替多休闲。换言之,工资率上升时,不劳动(闲暇)所蒙受的损失要增大,即闲暇的机会成本增大,因此,劳动者会以多劳动来代替闲暇。收入效应反映的则是,工资率越高,个人越有条件以较少的劳动换得所需要的收入和消费品,因而就越不愿意增加工作时间即劳动的供给。
这两种效应都是工资率提高的效应。当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时,劳动供给会随着工资率的提高而增加,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即曲线斜率为正值。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劳动供给量可能随着工资率的提高而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即曲线斜率为负值。一般来说,工资率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工资率很高时,收入效应将会大于替代效应。因此,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供给曲线会从向右上倾斜转为向左上倾斜,如图7-2所示。
图7-2 后弯的供给曲线和工资的决定
应当认为,这种后弯供给曲线主要是个人劳动供给曲线,就整个市场而言,这条供给曲线基本上是向右上倾斜的。这是因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若某职业工资水平上升,愿意从事该职业的劳动人数会增加。一些经济学家还认为,后弯供给曲线可能在发达国家会出现,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不仅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就是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也主要是向右上倾斜的。
这里,还要简单说明一下劳动市场的概念。劳动市场或劳动力市场,是指各行各业配置劳动力并协调就业问题的市场,它由买方(雇主)和卖方(雇员)组成。劳动市场还可根据买卖双方相互搜寻的范围区分为全国性市场和地区性市场;根据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配置劳动力而区分为外部劳动市场(从企业外部招聘人员)和内部劳动市场(从企业内部安排和调配劳动力,尤其是职位较高的员工);根据工作条件和待遇好坏区分为优等劳力市场和次等劳力市场。
撇开劳动市场这些具体特点,仍设想劳动市场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劳动市场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然后把两条曲线置于同一图形中,便可得到均衡点。图7-2中劳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E即是劳动市场的均衡点,这一点决定的均衡工资为W0,均衡劳动数量为L0。若市场上实际工资水平高于均衡工资,劳动力就会供过于求,否则就会供不应求。若劳动市场真的完全由市场调节,总会走向均衡。
2.工资差异。(www.xing528.com)
上述市场均衡工资是一种理论上的工资率,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的社会平均工资(加权平均)。但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各个厂商以及每个职工的工资都有很大差异,全社会统一水平的工资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导致工资差异的原因大致有:
(1)劳动的质量不同。假设劳动市场全都处于完全竞争中,不同种类的劳动的价格均取决于它们的供给和需求,因此,不同种类劳动力的均衡工资也必然呈现出差别。这种工资差别是由人们之间质的差别,即在智力、体力、受教育和训练等方面的不同所导致的。由于这些质的差别的存在,使劳动者的边际生产力不同,工资因而不同。这类工资差别也被称为非补偿性工资差别或质的差别。
(2)非货币利益不同。职业与职业相比,在安全性、辛苦程度、环境、声誉等方面有时悬殊很大,因而心理成本不同。如果不保持工资差别,不给那些心理成本高、人们不太愿意从事的职业以特殊的收入补偿,就难以保证这些部门的劳动供求均衡。这类工资差别被称为补偿性工资差别。
(3)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竞争的,这也会造成工资上的差异。例如人们由于对不同职业收入差异的信息缺乏了解,由于乡土观念较重以及担心搬迁的费用和在新环境生活的不便,由于对进入条件的限制等等原因,造成劳动者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受阻,也会造成工资水平不同。
(4)歧视。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在一些国家是常见之事,甚至城乡户籍也会成为工资差异的重要原因。
3.工资的实质与形式。
对于什么是工资的实质,一种观点认为,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另一种观点认为,工资是劳动的报酬或价格。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本书不参与这种讨论。但在前面叙述中已把劳动当作生产要素,劳动工资是这一要素的价格,就实际上采用了后一种。
工资的形式指工资支付的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工资形式很多,如基本工资、职务和职称工资、职务和职称津贴、绩效提成、加班费、讲课费、书稿费,等等。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些形式不外乎两类,一类可称为计时工资,即按劳动工作时间支付的工资。这种工资是按各人情况分等定级然后规定一定时间(年、月、周、日)支付的固定工资,如基本工资、职务和职称工资、职务和职称津贴等都是这种形式。另一类可称为计件工资,即按完成的工作量或者产品数量、工作成绩来支付的工资,如绩效提成、加班费、讲课费、书稿费等。具体到每个人所得到的,可能部分是计时工资,部分是计件工资。计件不局限于产品件数,还包括可以计量的工作数量和质量。不管什么形式,都体现了劳动者付出多少劳动,获得多少报酬。
由于各人劳动复杂程度有差别,因此不管计时还是计件,标准都有差别。比方说,普通职工和高管人员的年绩效工资不一样,教授和讲师的讲课费标准不一样等。
现在还有一个退休工资的称法。其实这是一个不科学的习惯称法。退休了就没有工资,有工资说明还未退休。所谓退休工资实质上是退休金或者说养老金。只是各人养老金标准和他们在职时工资还有一定挂钩联系,因此就误认为退休金就是退休工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