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配置要优化,就是要按人的各种欲望的轻重缓急程度来分配有限的资源,做到合理使用。这就必然产生另一问题,即为了满足某一欲望,不得不牺牲另一种欲望的满足,或者为了生产某种物品不得不牺牲其他物品的生产。当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物品时所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被称为这种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之所以称机会成本,是因为它并不是生产这种产品所支出的实际成本,而是指为了生产它放弃了其他各种产品生产上取得收益的机会,这其中最大收益的机会就是为生产这种产品付出的代价即成本,故称机会成本。人们从事各项经济活动,作各种经济决策,都必须考虑机会成本,以免得不偿失。举个例子说,假定某人有10万元资金,用来存银行一年可得利息3000元,用于买债券一年可得3200元,用于开小吃店,其收入扣除各种成本开支后净利润为3500元,那么,他开小店的机会成本是3200元。如果买债券,机会成本就是3500元。任何经济活动都会有得有失,“得”就是收益,“失”就是机会成本。顾名思义,机会成本是有机会的成本,如果没有取得收益的各种机会,就不可能有机会成本的问题。市场经济越发达,经济活动中机会越多,经济活动的机会成本会越大。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或者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经济活动其实都是一项资源配置活动。所谓资源优化配置,就是要以最小的机会成本来获取最大的收益。这是资源配置的目标。实现此目标,对个人或企业来说,似乎比较简单,但对一个社会(以一个国家为例)而言,就较复杂,因为社会要生产千千万万种产品。什么叫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呢?这可用一个生产可能性曲线图形来说明。
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间会有一定经济资源(劳力、各种自然资源以及机械设备等),要生产千万种产品。为方便起见,假定是生产X和Y两种产品。假定其生产品数量组合可如表1-1。
表1-1(www.xing528.com)
图1-1 生产可能性曲线图
生产可能性曲线图1-1是根据表1-1画出的。也就是说,资源全部用于生产Y,可生产15单位;全部生产X,可生产5单位;各生产一些的话,产品数量组合分别如B、C、D、E的各种情况。从中可见,为多生产1单位X所少生产的Y,就是多生产每单位X的机会成本,而且机会成本是递增的,因此图1-1中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向原点凹的,即曲线斜率递增(斜率绝对值即机会成本)。这条曲线叫生产可能性边界,指在既定的经济制度、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各种资源全部利用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故又称生产可能性曲线。究竟生产哪一组合(B、C、D、E等)决定于社会的需要,这就是资源优化配置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资源配置目标。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每一点均表示社会经济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有效利用所能生产的产品组合,如果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那么,生产组合点就会落到曲线以内的范围,如图1-1中的G点,例如,中国“大跃进”以及“文革”时期的情况。
生产可能性边界会朝原点方向向内或向外移动。向外移动表示可能生产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向内移动则相反。移动有多种原因:一是经济制度变动,如4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生产出更多产品;二是生产技术变动,如一项技术革新或引进一项先进技术,可能使产量大大增加;三是经济资源变动,如发现了更丰富的矿藏,就会在同样制度和技术条件下生产更多产品。任何一国经济增长实质上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