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究什么?研究人类配置和开发稀缺资源以不断满足自己的欲望。
人是万物之灵。人具有追求幸福、发展自己的欲望,这是人们进行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一切要以人为本。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进行的任何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动物的活动都只是出于本能。因此,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聪明的蜘蛛要强得多,因为建筑师在造房子前已经有了一个蓝图,而蜘蛛作网只是一种本能活动。人活动的目的,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最终都是追求幸福,满足欲望。中国共产党人要不忘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人类追求幸福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种欲望满足了,又会产生另一种更高、更大的欲望。例如,吃饱穿暖了,又想吃得更好、穿得更好,还想获得安全,要求公平正义,受人尊重等。所有欲望的满足都需要一定的手段,也就是物品和“服务”。这些物品,极少数可能无需通过人的努力就可取得,如阳光、空气,传统上可称“自由物品”,而绝大多数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劳动制造出来。凡是需要人付出代价才能取得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
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这里所说的稀缺性,不是指物品和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的欲望无限性来说,最多的物品和资源也是不足的。可见,稀缺性总是相对意义上的。贫困的人的生活资料固然稀缺,亿万富翁也会感到有的东西稀缺,至少他们一天只有24小时可供享受,时间对他们来说就是稀缺的。旧中国时代千百万困苦大众生活在饥寒交迫中是稀缺,新中国建立后的二十多年中广大群众仍缺吃少穿也是稀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有了巨大发展,是否就没有“稀缺”问题了呢?当然不是,否则就没有必要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了。总而言之,稀缺性问题是一直会存在的。(www.xing528.com)
经济资源是稀缺的,便产生了如何有效地利用经济资源来生产物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欲望的选择问题。选择问题包括:(1)生产什么(what)物品和劳务以及生产多少(how much)?(2)如何(how)生产?(3)为谁(for whom)生产?(4)现在生产还是将来(when)生产?这些问题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基本经济问题,经济学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
稀缺性永远存在,但稀缺性会改善,因为人有着创造产品以及发现可利用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来自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来自社会制度的不断改进。科学技术进步会使许多新的经济物品被创造出来,例如,古代没有电灯、电话、飞机、火车,现代人都享受到了,这是科技进步的结果,而如交换和贸易促进了分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大大增加了可享受的物品,则是制度改进的结果。
研究人类如何配置稀缺资源以及开发产品和资源以不断满足自己的欲望,就是经济学的对象。经济学研究的也是人们的经济利益问题,如果不存在资源稀缺性,就不会存在人们的经济利益问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