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大多属于公用事业。从项目建设和经济效益角度来说,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工期长、前期投资大、以公益性为主、经济收益偏低、回收期较长、退出方式较少的特点。特别是在市政建设上,有很多项目本身就是公益性项目,投入使用后不产生现金流,回笼资金只能依靠地方财政。因此,我们认为,当社会资本进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会面临三大天然的进入壁垒。
(一)高投入成本的壁垒
市政基础设施领域普遍都存在着较高的投入成本的壁垒。这主要体现于目前在位的国有企业拥有生产技术、生产要素或资源、资金成本等方面上的天然优势,这些都是社会资本所不具备的。为此,社会资本要进入这一行业必然会面临着较高投入成本的壁垒。
(二)自然垄断的壁垒
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经营的特性,也就是讲,在一定区域之内,整个市场不适合过多的企业进入,只由少数几家企业运营才能达到所谓的“规模经济效应”。另外,这种自然垄断的特性,比如城市供水管网、污水处理管网和燃气输送管网等,具有投资金额大、资产专用性强、沉淀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单靠社会资本的自身实力难以跨越这一壁垒。(www.xing528.com)
(三)投资收益的壁垒
由于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具有部分的公益属性,这就导致其投资收益不理想,资产收益率偏低。以2012年的数据为例,天津市建设交通系统的总资产高达6642.8亿元,但其主营业务收入是581.64亿元,而年利润只有40.54亿元[2](其中,数据样本主要包括天津市建设交通系统下属的八大集团,分别为城投集团、天房集团、住宅集团、房信集团、市政建设集团、自来水集团、燃气集团和公交集团)。不过,这其中也因项目而异。按基础设施的项目划分,对经营性的项目,其投资的现金流一般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基本能够收回成本并获取一定的利润;对准经营性的项目,其投资的全部成本回收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有的项目甚至不能完全通过收益来覆盖成本,这就必须依靠财政补贴才能实现收支平衡。总的来说,即便是一些经营性的项目,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由于存在种种的原因导致项目收益率偏低,像一些环保项目,在设备开工不足的情况下,就很难保障收益了。
正是由于存在上述这些壁垒,基础设施领域不太受以尽快收回投资和获取收益为主的民间资本、投资基金等社会资本的青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