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mberlin(1933)的垄断竞争理论首次揭示了企业在长期均衡下的产出低于理想产出(ideal output)的事实。理想产出是指企业长期平均成本取最小值时的产出。因此,在市场均衡条件下,企业有过剩生产能力(excess capacity)或者说市场有过多多样性(excess diversity)。据此,Chamberlin(1933)认为需求曲线斜率逐渐变缓,最终趋于水平的过程,会使需求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切点逐渐右移,企业过剩生产能力不断减弱,企业规模趋于最优。当企业产出达到最优规模(即最大规模)时,能够完全享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使平均成本最小。对消费者而言,可以享受最低价格产品,获得最大化效用。因此,在Chamberlin(1933)的框架下,由于市场均衡的企业产出小于理想产出,从而一定存在市场扭曲。
但是,Chamberlin(1933)认为产品价格的高低是消费者效用的唯一决定因素,[5]并没有考虑消费者的多样性偏好(preference for variety)是否对效用产生影响。由于在总资源一定的条件下,随着同质企业产出的增加,市场中的产品多样性(即企业数量)不断下降。如果将产品多样性下降对消费者福利损失的影响考虑在内,当企业产出处于理想产出时,消费者是否获得最大效用?
Dixit和Stiglitz(1977)对上述问题做了回答。他们认为企业产出和产品多样性之间的权衡决定了消费者能否获得最大效用。在全社会资源一定的条件下,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规模经济,如果将全部资源集中到一家企业,则企业平均成本降到最低。收入给定的消费者能购买到数量最多的低价产品,从而获得较高效用。同时,消费多样性的下降也会导致消费者福利损失。相反,如果将社会资源分配给无数家企业,则任何一家企业的生产规模都微乎其微,导致平均成本非常高。消费者虽然可以享受到众多的产品多样性,但是却需要对每种产品支付很高的价格。因此,一旦将消费者的多样性偏好考虑在内,一般来说,当企业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生产时,反而不能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这就说明,当需求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左侧时,消费者有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可能性,即有可能不存在市场扭曲。后面的分析证实了上述判断。(www.xing528.com)
可以看出,是否假设消费者具有多样性偏好,将决定市场扭曲的存在性。当消费者不具有多样性偏好时,一定存在市场扭曲;当消费者具有多样性偏好时,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可能不存在市场扭曲。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由于产品具有水平差异性,消费者具有多样性偏好是一种理性选择。[6]因此,后续的讨论都是以消费者具有多样性偏好为前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