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古迹与革命遗址
1.中华文明发祥地
陕西省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大约生活在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是我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1953年发现的西安半坡村遗址是距今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从西周起,陕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西周末年,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并向其他地区传播。周代的古阴阳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秦阿房宫、秦始皇陵、汉阳陵、唐乾陵都记录印证了陕西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反映了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古代长安不仅是诸多朝代的京都所在地,也是著名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同世界上许多国家有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交往,“丝绸之路”就是以古代长安为起点的。
2.革命圣地
近代的陕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1935年10月19日,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央红军终于在陕北吴起镇顺利会师,此后中共中央在陕北生活了13个春秋,延安成为中国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陕西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留下了许多的革命遗址,如延安革命遗址、西安事变旧址、洛川会议旧址、杨家沟革命旧址、渭华起义旧址、保安革命旧址、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等。
3.文物遗址
陕西是中国古遗址最多最集中的地区,其代表性遗址有阿房宫遗址、丰镐遗址、秦咸阳遗址、秦都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及郑国渠遗址等。
陕西有世界上保持至今最为完整的、规模最大的西安城墙,以大慈恩寺、大清真寺为代表的寺庙殿堂,代表古建筑艺术高峰的大雁塔和小雁塔、西安钟楼和鼓楼,“天下第一福地”楼观台以及华山西岳庙等。
陕西共有帝王陵墓72座,现存38座,包括中华民族始祖轩辕帝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皇帝秦始皇陵、汉代11座帝王陵、唐代18座帝王陵等,此外还有司马迁墓和勉县诸葛亮墓等许许多多王公大臣的墓陵。
(二)文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柳青、杜鹏程、王汶石、胡采、李若冰、魏钢焰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高举延安革命文艺的大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写出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好作品。改革开放后,一批中青年作家迅速崛起,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品,如贾平凹的《满月儿》、莫伸的《窗口》、陈忠实的《信任》等。1993年,陕西籍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贾平凹的《废都》、京夫的《八里情仇》和程海的《热爱命运》引发了出版和阅读的热潮,尤其是《白鹿原》引起了巨大反响。作为文学重镇的陕西一举推出了多部长篇小说,这一文学现象震动了中国文坛,被文学界称之为“陕军东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秦腔》获得茅盾文学奖。
柳青,原名刘蕴华,字东园,陕西吴堡寺沟村人。柳青的小说主要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地雷》《牺牲者》、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第一、二部)、中篇小说《恨透铁》、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年》《柳青小说散文集》等。
杜鹏程,原名杜红喜,曾用笔名司马君,陕西省韩城人,现代作家。杜鹏程的小说多为重大题材,从严峻的斗争与考验中,描写人物精神面貌。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短篇小说《年青的朋友》《速写集》《杜鹏程小说选》等。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是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工业题材创作中的优秀之作。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陕西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曾多次获文学大奖。其代表作品有《秦腔》《浮躁》《废都》《祭父》《商州散记》等。
陈忠实,陕西西安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文论集《创作感受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以及散文集《告别白鸽》等。1997年,陈忠实获茅盾文学奖,《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
京夫,原名郭景富,陕西商州人,专业作家。京夫于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新女》、短篇小说集《深深的脚印》、中短篇小说集《京夫小说精选》、散文集《海贝》以及中篇小说《白喜事》等。《手杖》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娘》获1981年当代文学奖,《在治安办公室里》获金盾文学奖等。他与陈忠实、贾平凹等陕西作家的作品引发了“陕军东征”现象,震动了中国文坛。
路遥,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作家。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三)书画
1.长安画派
“长安画派”是中国现代中国画流派,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上半叶活跃在陕西省西安市,因西安旧称长安,故名“长安画派”。其主要创始人有石鲁、赵望云,重要画家还有何海霞、方济众、黄胄等人。他们的绘画题材以山水、人物为主,兼及花鸟,作品多描绘西北,特别是陕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尤其钟情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山山水水。在创作手法上,他们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以巧妙的构思和苍厚质朴的笔墨,表现浑朴苍茫的西北风光,在当时的中国画坛上产生了极大反响。
80年代以后,在老一代画家创作的基础上,“长安画派”又涌现出新的一代如侯声凯、刘文西、王子武、崔振宽、王宝生、徐义生、王西京、王有政、苗重安、罗平安、赵振川、王金岭等,他们在题材内容的开拓和表现形式的创新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长安画派”是国画现代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其风格气势磅礴、雄浑厚重或生动活泼。
赵望云,河北束鹿人,现代画家。他的作品画风自然质朴,笔力苍厚,注重生活气息,善于从平淡的农家生活中发现意味隽永的画面。以农村写生为代表的前期作品在开创中国画反映现实生活新风气方面的先驱作用和后期对于长安画派的奠基性贡献,使他在现代中国画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成为“长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其代表作有《农村写生集》《塞上写生集》《黄河写生册》《林区写生册》《西北旅行画集》《埃及写生画集》《赵望云画集》等。
石鲁,原名冯亚衡,四川仁寿人,现代画家。石鲁凭着他对生活真挚的热爱和对传统正确的理解,以他的作品和见识影响中国美术界近五十年,“石鲁腔”至今一直为人所称颂,他是“长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其代表作有《东方欲晓》《延河饮马》《南泥湾途中》《上工图》《高原放牧》等。
2.黄土画派
“黄土画派”是继“长安画派”之后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绘画艺术流派,它是以人物画为主,由原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刘文西所创。“黄土画派”是扎根于黄土地、崛起于黄土地、辉煌于黄土地的美术画派,是中国画坛上的一株光彩夺目的奇葩,是以西安美院为主体的学院式画派,其作品形成了阳刚豪放、雄浑大气和勃勃向上的理想现实主义风格。“黄土画派”提倡要向生活、向人民、向传统、向世界艺术和向时代学习,全面汲取营养,加强人物画创作,提高人物画创作的水平,使人物画具有更深刻的个性和艺术魅力。其代表人物有刘大为、杨晓阳、陈光健、罗平安、戴希斌等。
刘文西,浙江省嵊县人,现代画家。他的作品力求描写陕北人民的特有个性和气质,以及陕北的革命历史和风土人情,以独创的面貌和风采,在中国画坛上形成黄土画派。其代表作有《同欢共乐》《祖孙四代》《转战陕北》《知心话》《奠基礼》《沟里人》《北斗》《解放区的天》《山姑娘》《虎娃》《黄土情》《湾湾黄河滩》《基石》等。
(四)戏曲
1.秦腔
秦腔,又称乱弹,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剧种之一。它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路流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称他所做的《秦王破阵乐》为秦王腔,简称“秦腔”。清代是秦腔的繁盛时期。康熙四十四年(1705)前后张鼎望的《秦腔论》,乾隆年间(1736—1795)严长明的《秦云撷英小谱》、吴长元的《燕兰小谱》、周元鼎的《影戏论》,都是较有影响的论述秦腔著作。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越,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秦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角色可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秦腔主要流行于西北各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如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也称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称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称汉调桄桄,实为南路秦腔,又称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也就是西安乱弹。
2.眉户
眉户,即眉鄂,也称“迷糊”“迷胡”“曲子戏”“弦子戏”,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眉户在早期是农村、乡镇群众“自乐会”坐唱的清曲、小曲,主要以三弦伴奏,内容多系民间生活故事。所唱曲子又分大调、小调两类,大调曲子格律比较严谨,不易掌握;小调曲子曲调灵活自由,易学易唱,便于流传。
眉户的演唱形式分为两种:一是仍保留地摊子演唱的曲艺形式,其唱本多系折子戏,如《女寡妇验田》《古城会》《皇姑出家》等,这种节目常常是一唱到底,很少说白;二是舞台演出形式,其剧目既有如《反大同》《火焰驹》等大型本戏,又有如《张良卖布》《两亲家打架》《杜十娘》等折子戏,有白、有唱、有表演,曲牌选用自由。
眉户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板胡和海笛相辅,后逐渐加入二胡、打琴以及中西弦管乐器。打击乐器及锣鼓点,均借鉴地方大戏而稍有变化。
眉户的唱腔较为委婉细腻,优美动听,富于表现深沉、凄楚和悲痛。眉户的戏曲服饰简朴,化妆粗线条。眉户的表演动作真实、生活化,整体风格较为现代。眉户的曲调甚为丰富,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大调以唱悲伤剧情为主,如《老龙哭海》《罗江怨》《老五更》等;小调以唱欢喜剧情为主,如《采花》《银红丝》《一串铃》等。(www.xing528.com)
3.碗碗腔
皮影碗碗腔的产生年代,无文献可考。据调查,清乾隆年间(1736—1795)渭南人李芳桂曾作剧本“十大本”,就其唱词结构分析,可断定当时碗碗腔的主要唱腔已经形成。
碗碗腔,曾用名华剧,也称时腔,主要流行于陕西东部大荔(同州)、朝邑、蒲城、渭南、临潼、华阴、华县、富平、韩城。
碗碗腔的音乐特色是细腻、幽雅、耐人听闻,不但有独特、悠扬、清丽的音乐,而且有抒情、优美、感人的唱腔,能表达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和各种不同人物的复杂感情。碗碗腔的唱词典雅,讲求声韵和谐。句了或长短不一,或齐整划一,以上句押韵落板,不同于其他剧种。碗碗腔的剧目相当丰富,现已抄录在卷和出版的就有二百四十多种。其代表作有《香莲佩》《春秋配》《十王庙》《玉燕钗》《白玉真》《紫霞宫》《万福莲》《蝴蝶媒》《火焰驹》《清素庵》即所谓“十大本”,简称“佩配庙钗真,宫莲媒驹庵”。
碗碗腔在表演上主要运用中国戏曲的传统程式,适当吸收了皮影戏中人物的表演动作。演唱时,小生、小旦、青衣真假嗓结合,吐字多用真声,拖腔多用假声;老生、须生、老旦、小丑全用真声;花脸多用喉音和脑后音。演出中并有重唱、齐唱、伴唱等形式。
4.商洛花鼓
商洛花鼓,民间通称花鼓子、地蹦子,流行于陕西省商洛地区。清光绪三年湖北郧阳遭受水灾,大批灾民进入商洛地区,带来了郧阳流行的花鼓戏。其后花鼓戏逐渐改用商洛地区方言演唱,并吸收了许多商洛的民歌小调,最终形成商洛花鼓。
新中国成立前,商洛花鼓几濒绝境,成立后,经专业戏曲工作者与老艺人合作,对花鼓艺术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升华,创排出大量优秀的剧目,如《桑园人家》《水轮飞转》《换猪》《凤凰飞进光棍堂》《屠夫状元》《六斤县长》《月亮光光》等。
商洛花鼓,也称“跳花鼓”“舞花鼓”,是一种在“跳”和“舞”中说唱的民间艺术,因此,“跳”和“舞”成为花鼓表演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贯穿于一堂花鼓的人物表演始终。演员表演起来没有固定程式,自由发挥,显得优美大方、自然生动,耐人观赏。
商洛花鼓戏的音乐结构属于联曲体,即把一支支花鼓小调有机地连缀起来,或单独使用或用几首曲调来表现戏剧内容,构成具体的花鼓戏唱腔。商洛花鼓的音乐形式,依据内容可分为大筒子、八岔子和花鼓子三种。大筒子以筒子胡琴伴奏,也叫筒子戏,属于花鼓中的大中型戏,多表现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内容。八岔子用八岔调演出,也叫八岔戏,多反映公子、小姐的艳情故事,其曲调分阳八岔和阴八岔两种,阳八岔又称硬八岔或大八岔,阴八岔又称软八岔或小八岔。花鼓子主要用民歌小调演出,也叫小调戏,多反映当地人民的劳动与爱情生活。商洛花鼓以演出“三小戏”为主,小生、小旦、小丑是其主要角色,表演生动活泼,富于民间色彩。
5.道情
道情作为陕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按其流行地域和艺术特点划分,可分为东路道情、西路道情和清涧道情。东路道情是指民国初年从山西临县等地传入府谷、神木等县与本地语言、民歌等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道情。西路道情是指从甘肃陇东一带,通过皮影、社火等途径传入定边、靖边、横山等县与本地的语言、民歌相结合而演变发展起来的道情。清涧道情是专指流传在清涧县及其邻区的道情。其中清涧道情最为盛行、最具代表性,被誉为“正宗的陕北道情”。
陕北道情曲调分东路调和西路调,其声音高亢而奔放,柔情而细腻,既有阳刚之气,又有乐府之风,其代表剧目有《翻身道情》《兄妹开荒》等。
(五)歌舞
1.陕北民歌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陕北民歌是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陕北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信天游(在与内蒙古接壤的地区叫“顺天游”,在神木府谷一带叫“山曲”)是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韵脚多变,一般为两句体结构,上下句押韵,不隔句押韵,以七字句或十字句为基础,上句主比兴或写景状物,下句多主点意,虚实结合,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和谐,抒情色彩浓,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它两句为一段,段与段之间可分可合,也可独立为一首,类似“散曲”。
如今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长工歌”的内容,反映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反抗,特别是作为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的革命历史民歌。其代表曲目有《走西口》《兰花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
2.陕南民歌
陕南民歌是陕西省秦岭以南的秦巴山区的一大传统民俗,地域上大致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市,以汉中民歌和安康民歌为代表。陕南民歌因为地域的关系具有旋律优美动听、情感细腻柔和、结构舒展流畅等的特点。陕南民歌在演唱风格上少用假声,多用高腔和平腔演唱,给人听觉上以委婉而细腻,有一股清新山野之风的感觉;演唱方法上,多用上下滑音及小颤音相结合的演唱技巧,给歌曲增添了几分清秀和抒咏情绪。情歌是陕南民歌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爱情观。
近年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兴起,陕南民歌越来越受到重视。2006年5月20日,紫阳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镇巴民歌名列其中。2008年11月3日,中国陕南民歌保护与发展论坛于西安拉开帷幕。
3.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相传陕北秧歌舞在北宋时已有,原为阳歌,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陕北秧歌表演形式的主要特点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同时伴随着唱。陕北秧歌主要有三种角色,即伞头,文、武身子和丑角。陕北秧歌的领头人叫伞头,一手持伞,一手持“虎撑”,两种道具都有吉祥的含义。
陕北秧歌主要有“大秧歌”和“踢场子”两大类。大秧歌是一种在广场上进行的集体性歌舞活动,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并伴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跑驴等社火节目,队形变化丰富,有“龙摆尾”“卷白菜”“十字梅花”“二龙吐水”“十二莲灯”等数百种排列法。小场表演包括“水船”“跑驴”“高跷”“霸王鞭”等。“踢场子”是表现男女爱情生活的双人舞,参加人数为偶数,成双成对,男带彩扇,女舞彩绸,有较高难度的舞蹈动作,需展示“软腰”“二起脚”“三脚不落地”“龙爪穿云”“金鸡独立”“金钩倒挂”等高难技巧,既刚健又柔美,既洒脱又细腻。
陕北秧歌表现了陕北群众质朴、憨厚、乐观的性格,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2006年5月20日,陕北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安塞腰鼓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于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塞腰鼓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气势磅礴、浑厚雄壮、威猛刚烈、铿锵有力、舞姿优美、潇洒大方、流畅飘逸、快收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等特点。安塞腰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集中表现了陕北人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憨厚、实在、乐观开朗的性格,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和“中国第一鼓”。
(六)美工
1.剪纸
剪纸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多取材于喜庆节令、五谷丰收、民间戏曲故事、儿童、动物等,既饶富情趣又装饰美观,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故深受大家喜爱。民间艺人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千古遗风代代相传,使剪纸艺术成为一种贴近生活、根植于大众的民间艺术。剪纸以陕北的定边、靖边、吴堡、榆林、宜川、米脂、延安,关中的凤翔、富平、三原、朝邑,陕南的汉中附近等地较为丰富。陕西剪纸的形式多样,单色、点彩、拼贴、纸塑等多种形式相互运用,内容上以戏曲人物为主,花鸟动物中常常加进象征文化符号的琴棋书画,八宝等,有浓烈的中原文化特征。陕北以单色剪纸为主,造型简洁质朴、注重夸张变形,传承着古老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观念,在内容上多以动物花草为主。陕北的“三边剪纸”(靖边、安边、定边)变成了另一种风格,即纤细入微,小巧玲珑,小中见大,刻画精到。
2.户县民俗绘画
户县民俗绘画源于民间,与当地戏剧、舞蹈、民间社火、竹马、旱船、龙灯等丰富的民间文化形式有深厚渊源,富有明显地域特色,民间风情强烈,乡土气息浓郁。户县民俗绘画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题材,勾画出户县美丽的自然田园风光;采用白描形式,构图简洁而饱满,想象大胆丰富;注重色彩对比,以大红大紫的色彩,夸张化的描述,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讲究装饰性;风格浪漫稚拙、怪诞抽象、浑厚质朴、气韵生动,粗犷里蕴涵细腻,浓艳而不失淡雅,古拙中流露天工。其代表作品是1974年4月10日中国邮政发行《户县农民画》邮票(志号:T3)选中的6幅,即《老书记》(刘志德)、《高原打井》(李克民)、《春锄》(李凤兰)、《科学种田》(马振龙)、《林茂粮丰》(周文德)、《金山银海》(李顺孝)。
3.凤翔泥塑
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
凤翔彩绘泥塑为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民间美术,当地人称“泥货”。凤翔彩绘泥塑以创作毛稿制模、翻坯、黏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色彩大红大绿或素描。凤翔彩绘泥塑有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
凤翔泥塑共有17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挂脸,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狮;制作中使用黑黏土、大白粉、皮胶等,有模具定性,造型洗练、夸张,装饰华美富繁,色彩艳丽喜庆,形态稚拙可爱,在全国众多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2006年5月20日,凤翔泥塑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