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及历史转折点

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及历史转折点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统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至此,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结束。根据中共中央部署,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主要方向是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系列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至此,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及历史转折点

(一)和平民主的争取与全民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

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为了尽力争取和平,中共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并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到重庆同国民党当局举行和平谈判。经过43天的谈判,国民党当局表示同意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按照《双十协定》的规定,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围绕政权和军队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协议内容包括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以及制定宪法等。

2.全民内战的爆发

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在美帝国主义援助下先后向中原、华东、晋冀鲁豫、晋绥等解放区大举进攻,全国内战爆发。战争初期,国民党在军事和经济力量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解放区军民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经过八个月,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全面进攻的计划。

(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国民党统治区的第二条战线

1945年年底,昆明学生发动了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为主要口号的一二·一二运动。1946年12月30日,为抗议驻华美军强暴北京大学女学生,北平学生以“抗议美军暴行”“美军退出中国”的口号进行示威游行、抗议驻华美军暴行的运动,史称一二·三〇运动。1947年5月,上海学生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迅速发展成全国性的学生运动,20日,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区的学生在南京联合举行示威游行,遭到反动军警殴打和逮捕,史称五二〇运动,此次运动迅速扩大到上海、杭州、武汉等60多个大、中城市,学生罢课、游行同工人罢工、教员罢课等,各级阶层人民都参与到斗争中。1947年10月以后,爱国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掀起反抗斗争的浪潮,愈来愈把希望寄托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生运动是整个人民民主运动一部分,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促进了整个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

国统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第二条战线的形成,标志着新的人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同时也表明国民党政府无论是在军事战线上还是政治战线上,都处于全民的不满和包围中,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以及各界人民已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为新中国的到来做出努力。

2.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并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该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有2/3的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使得广大农民在分得土地并在政治上获得翻身以后,其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进一步认识到中共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定维护者,进而解放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工农联盟,这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3.解放军的战略反攻(www.xing528.com)

1947年3月至6月的四个月内,解放军在东北、热河、冀北、豫北以及晋南等地开始局部反攻,收复和解放了一百五十多座城市。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平均每月歼敌八个旅,共歼敌一百多万人,总兵力发展到一百九十多万人。至此,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结束。根据中共中央部署,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主要方向是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随后,陈赓、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南渡黄河,挺进豫陕鄂边区,陈毅粟裕率领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三军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其他解放军区军民也转入反攻,收复失地。人民解放军的这一系列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4.第三条道路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一些民主党派在国民党与共产党相互对峙的情况下,提出所谓的中间路线,即在政治上,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在经济上,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实行走和平的改良道路。这些民盟人士所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所主张的其实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即第三条道路。

但战后的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斗争,客观形势上决定了没有走中间路线的可能。持有中间路线的人们,一旦接触到实际斗争,尤其是内战再次爆发时,他们只能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选择,所以,不存在第三条道路。

(三)解放战争的胜利

1.三大战役

1948年,敌我力量发生重大改变,中共中央根据对有利形势的判断,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8年9月至11月初,解放军在解放长春的基础上乘胜攻下沈阳,解放东北全境,辽沈战役胜利结束。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与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全歼敌军,淮海战役胜利结束。1949年1月,东北解放军与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平津战役,陆续攻克张家口天津,其后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无论是规模还是战果都取得了空前的成绩,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至此,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2.国民政府的覆灭

由于国民党军队在三大战役中的大溃败,加上美国和国民党内部的压力,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其后毛泽东发表对时局的声明,揭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4月初,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以张治中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团,在八项条件的基础上,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于23日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