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朝晚期政局的动荡局势

清朝晚期政局的动荡局势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鸦片的输入严重危害清朝统治,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在两广总督邓廷桢的支持下,开始禁烟运动,缉拿烟贩、收缴鸦片,整顿海防。1858年,英法联军夺取大沽炮台并占领了天津,俄、美、英、法四国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该条约签订后,英国即表示扶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并支持洋务派奕当政。

清朝晚期政局的动荡局势

(一)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

从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从中国掠走大量白银。鸦片的输入严重危害清朝统治,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在两广总督邓廷桢的支持下,开始禁烟运动,缉拿烟贩、收缴鸦片,整顿海防。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此次“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

1840年,英国舰队驶进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英国扩大侵华战争,侵占了广东香港岛,攻占了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1842年,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服求和,鸦片战争宣告结束。

1842年8月,中英两国代表在南京议和,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清政府向英国赔付总计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需同英国商定。次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望厦条约》,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黄埔条约》。

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战争,使得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得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标志,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由于清政府拒绝英、法、美三国的修约要求,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出兵袭击广州城,法国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同意和英国共同出兵,英法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此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即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1858年,英法联军夺取大沽炮台并占领了天津,俄、美、英、法四国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牛庄、台湾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烧杀抢劫,进逼并占领北京,其后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大火连烧3天3夜,圆明园最终化为一片废墟,史称“火烧圆明园”。

接着,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的赔款增加为800万两白银。该条约签订后,英国即表示扶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并支持洋务派当政。18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国趁机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

(二)太平天国运动

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843年,洪秀全从家乡进入广西,为了反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他撷取原始基督教教义中反映下层民众要求的平等思想和某些宗教仪式,从农民斗争的需要出发,加以改造,创立了拜上帝教,并利用它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斗争。

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称起义军为“太平军”。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定南京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在产品分配上,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旨在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它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施。

1859年4月,洪仁玕被封为干王总理全国政事,他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文献,它依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提出了改造中国的初步设想,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3.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为争夺权势而出现分裂,北王韦昌辉杀了东王杨秀清后被处死,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被清兵包围杀害,这就是天京事变。天京事变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1862年,清军分路进攻太平军,进而围攻天京。1864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后,湘军攻破天京。天京的沦陷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对外国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不轨野心,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同时,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也说明了,农民阶级因为其自身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是无法担任中国革命的领导职责的。

(三)洋务运动

1.洋务派和顽固派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以恭亲王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展开激烈的争辩。

2.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派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建树:

(1)军事工业。洋务派在前期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具有代表性的有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2)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以及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具有代表性的有李鸿章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3)海军海防。19世纪70年代中期,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实力最为雄厚的是北洋海军。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

(4)新式学校。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三十多所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选送了几批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

3.洋务运动的失败

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标志着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通过引进西学,促进了国人思想开放,引进西方科技和机器,促进了中国现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对西方事务认识较为深刻的人才。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在客观上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四)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www.xing528.com)

1.边疆危机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由于其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列强加紧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中国成为主要目标,中国西北、西南和东南边疆地区出现严重危机。

1871年,俄国以“安定边境秩序”为借口,派兵侵占伊犁地区,对当地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仍丧失一些领土和主权。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

1888年,英国派兵进攻西藏南部边境,遭到藏族军民的坚决抵抗,但由于英国的武力威胁清政府求和,不久英国强迫西藏的亚东为商埠,英国势力侵入西藏。

1874年,日本军队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遭到台湾人民的顽强阻击,后在英美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中国索赔白银50万两,后撤离台湾。

2.中法战争

19世纪70年代,法国侵略军向越南北部进犯,攻占河内等地,越南邀请刘永福黑旗军南下抗法,黑旗军痛击法国侵略军,成功收复河内,成为阻止法国侵略军由红河入侵中国的屏障。1883年,法国侵略军向驻守越南的清朝军队进攻,中法战争正式爆发,清军不战而逃,黑旗军孤立无援,越南北部一些地区相继沦陷。

1884年,法国舰队强行驶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接着,法舰炮击马尾船厂,摧毁闽江两岸的清军炮台,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1885年初,法军占领谅山,广西告急,清政府启用老将冯子材镇守广西边境,法军分路进攻镇南关,冯子材率军拼杀,大败法军,后乘胜追击收复谅山等地,取得镇南关大捷。

中国军队的节节胜利,粉碎了法国侵略者进攻中国的狂妄计划,并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的倒台。但清政府决定“乘胜即收”向法国求和,使“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1885年夏,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中法新约》的主要内容包括: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在中越边界开辟商埠;中国日后在广西、云南修筑铁路应与法国商办;法国从基隆和澎湖撤军。

(五)中日甲午战争

1.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与经过

1894年7月,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不宣而战,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中日甲午战争由此爆发。

甲午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94年7月到9月,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第二个阶段是从1894年10月到第二年4月,战争在中国境内的辽东地区和山东半岛进行,主要战役有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1895年初,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最终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895年4月,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军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使得台湾等大片领土割让出去,中国主权的完整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六)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

1895年5月2日,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在北京参加考试的举人1300多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同年,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在北京成立,从1895年到1897年期间,国内设立的学会、学堂、报社共五十多所,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2.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

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论战主要是围绕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民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它使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3.百日维新

随着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并在此后连续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因新政共推行了103天而被称为“百日维新”。

4.戊戌政变

新政触及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重新“垂帘听政”,将光绪皇帝软禁于中南海瀛台,同时下令搜捕维新人士,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被杀于菜市口刑场,史称“戊戌政变”。新政如昙花一现,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封建顽固势力重新掌权。

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解放思想的潮流。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七)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

1898年,鲁西北义和拳首领赵三多在冠县蒋家庄竖起“扶清灭洋”的大旗,率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次年,义和团运动已经波及山东、直隶等地。1899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血腥镇压义和团,1900年,慈禧太后对义和团改“剿灭”为“招抚”,义和团纷纷涌进北京、天津。其后义和团战士连同爱国清军向外国侵略者发动进攻,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6月初,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摩尔率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在清军的配合下,沿途狙击敌人,在廊坊、杨村一带,重创侵略军,使其狼狈逃回天津租界地。6月中旬,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录,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7月14日,天津沦陷,侵略军成立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8月初,北京沦陷。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缫杀下以失败告终。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和西班牙共11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毁北京到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录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修订商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