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0年代文学的概念
40年代文学从政治区域上可以划分为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以及上海“孤岛”文学,如表3.1.4。
表3.1.4 40年代区域文学
(二)40年代小说
1.40年代小说的概念
40年代小说从内容和主题上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如表3.1.5。
表3.1.5 40年代小说的类型
2.沙汀与《淘金记》
沙汀(1904—1992),原名杨朝熙,改名杨子青,是抗战之后最杰出的讽刺小说家之一,具有与鲁迅逼似的沉郁厚重的讽刺美学品格,在讥讽中国农村现实方面是鲁迅之后、赵树理之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作家。其代表作品有“三记”,即三部长篇小说《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淘金记》。
《淘金记》被卞之琳评为“抗战中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以1939年西川农村北斗镇开采筲箕背金矿事件为线索,通过精心刻画性格各异的地主阶级群丑图,集中描写地主劣绅们为发国难财掀起的内讧,勾画出如同地狱般的黑暗世界。
3.钱钟书与《围城》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是40年代后起的学者型讽刺小说家。其代表作有短篇集《人·兽·鬼》(包括《上帝的梦》《猫》《灵感》《纪念》)以及长篇《围城》。
《围城》是一部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借着主人公方渐鸿从海外归来一路漂泊的机会,广泛描写社会的形形色色,对中国现代化途中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立与冲突、文化价值的混乱和尴尬给予深切地关注与深广地表现,同时对中国西式知识分子和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从文化的中、西和现代、传统的多重背景上以及哲学与思想多重角度进行精心审视。
4.《四世同堂》与《寒夜》
《四世同堂》是老舍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写成的被征服者的痛史、恨史、愤史,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成就。《四世同堂》以祁天佑一家四代境遇为中心,冠家为辅,钱家穿插其间,旁及几个大杂院的家庭,通过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城市贫民三大形象系列写抗战八年中古都北平家家户户经历的痛苦、屈辱境遇和精神折磨,有力鞭笞了崇尚武士道的战争狂人和“有奶便是娘”的民族败类,代表中国人发出强烈地控诉,对民族精神素质、心理状态进行清醒剔透的反省,表现了40年代沦陷区人民的心态。
《寒夜》是巴金继《家》之后的又一力作,且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寒夜》通过描写一个小公务员汪文宣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揭示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5.“南玲北梅”
张爱玲(1920—1996),原名张瑛,以发表于《紫罗兰》的创刊号上的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展开其文学之路。其后凭借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张爱玲一跃成为上海沦陷时期有名的女作家。其代表作有《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半生缘》《小团圆》等。
梅娘(1920—2013),原名孙嘉瑞,活动于东北和华北,是北方沦陷区的女性代表作家。梅娘的小说以描写宦商封建大家庭的女性生存状态为主,以婚姻恋爱为题材,凸显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的生活遭遇。其代表作有《蚌》《蟹》《鱼》等。
6.赵树理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从小受到民歌、民谣、鼓词、评书、地方戏曲等民间艺术的熏陶,1929年开始创作,是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土生土长的作家。赵树理以新生活新主题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局面,在小说艺术的通俗化、大众化方面,吸取了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中有生命力的因素,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艺术经验,把现代审美与传统的民间审美成分有机融合,以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性意识和忧患意识写出中国农民在现代革命中精神变革的过程。其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来来往往》《孟向英翻身》《福贵》《催粮差》《邪不压正》《传家宝》等,其中最具魅力的是《小二黑结婚》。
《小二黑结婚》描写抗日根据地太行山区一个村庄里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与小芹自由恋爱的过程,以及遇到各种阻挠最终在民主政权支持下取得婚姻胜利的故事。《小二黑结婚》确立了一种“评书式”的小说样式,着力刻画了小二黑和小芹的新人形象,突出体现了新时代农民的诸多特征以及新的意识与各种封建意识残留的冲突。(www.xing528.com)
(三)40年代新诗
1.40年代新诗的概念
40年代的新诗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开端,以爱国主义为主题,表现抗战初期的民族情绪和时代气氛。1938年前后,在武汉、重庆等地兴起朗诵诗的热潮,国统区诗歌朗诵运动主要推动者和主要作者为高兰,其代表作有《我的家在黑龙江》《哭亡女苏菲》等。1938年8月,田间、柯仲平以及光未然等在延安发动“街头诗运动日”,其中田间作为抗战时期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其代表作有《义勇军》《给饲养员》《给战斗者》等。同年10月,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出现以冯至为代表的以沉思著称的诗人,冯至代表作《十四行集》在充满生死考验的时代背景下,深沉思考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前途,存在哲学的深度和宽广的人文情怀。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国民党政权独裁与军事惨败,其腐朽面目日益暴露出来,激起富有正义感的诗人们的愤慨,不同风格派的进步诗人都写政治讽刺诗,如袁水拍的《马凡陀的山歌》、臧克家的《泥土的歌》等。
2.艾青与七月诗派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艾青诗的主导意象是“土地”“太阳”及相关意象,艾青终身为“土地”深沉地歌唱,为“太阳”热情地礼赞,表现其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和不懈追求,他把个人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和命运,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鲜明传达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其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火把》等。
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是一个以胡风文艺理论为依据、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为阵地形成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派,因杂志《七月》闻名。由于诞生在一个民族意识与群体意识觉醒、高扬的时代,七月诗派的诗人们充满深重的忧患意识和浓烈的郁愤情绪,凝结了对民族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关注。其代表诗人有阿垅、绿原、鲁藜、曾卓、牛汉、化铁等。
3.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结合的诗歌流派,过去被称为“现代诗派”“新现代诗派”,经1981年出版《九叶集》,有“九叶诗派”之称。九叶诗派主张“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生命的文学”的综合,在艺术上反对浪漫主义诗风,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玄学的融汇,在内容上具有强烈的现实感情甚至政治内容,富有超越性的形而上学沉思,体现出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现实感,追求冷静隽永的诗风,包含朴素深邃的哲理,赋予诗歌理性的光芒,给人以启迪。其代表诗人有穆旦、辛笛、陈敬容等,其中最有成就的是穆旦。
穆旦,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与郑敏、杜运燮并称西南联大“三星”,是一位自觉的现代主义者。穆旦以痛苦的丰富与感情的严峻著称,其作品既关注生命存在意义的探索,又表现出对民族命运的忧思,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主义精神品格。其代表作有《探险队》《穆旦诗集》以及《旗》诗集等。
(四)40年代戏剧
1.40年代戏剧的概念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40年代戏剧运动相当活跃,在文协“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下,戏剧形式趋于小型化、轻型化、通俗化,出现广为大众所接受的街头剧、活报剧、茶馆剧、游行剧、灯剧等,如被戏剧界称为“好一记鞭子”的《三江好》《最后一记》《放下你的鞭子》。40年代的戏剧主要包括以现实为题材和历史剧作等类型,其代表有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田汉的《秋声赋》《风雨归舟》《黄金时代》《丽人行》、于玲的《夜上海》《长夜行》、老舍的《归去来兮》《茶馆》《张自忠》《面子问题》《桃李春风》、吴祖光的《凤凰城》《风雪夜归人》、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等。
2.郭沫若与历史剧
郭沫若在40年代戏剧方面的贡献主要在于历史剧的创作,其代表作为六大历史剧,即《棠棣之花》《虎符》《屈原》《高渐离》《孔雀胆》以及《南冠草》。贯穿郭沫若历史剧的主题是“把人当成人”,即由仁义产生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精神。郭沫若的历史剧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而又不拘泥于史实,透过古人古事与现实对话、交流,为历史翻案,对既成事实加以新的阐述,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屈原》是郭沫若同一时期的历史剧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写于1942年。《屈原》通过楚国内部爱国与卖国两条外交路线斗争,成功塑造了屈原爱国政治家和诗人的典型,歌颂了屈原热爱国家、光明磊落、高洁纯美、正直无私的崇高品格,借古讽今,抨击了国民党政权的黑暗统治。
3.夏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是继田汉、曹禺之后,我国现代戏剧史上又一位有重大影响的剧作家。夏衍现实主义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是真实性,即遵循真实的原则,善于选取平凡的人物和普通的日常生活,以平淡隽永的抒情性、社会政治意识与艺术的良好结合展示时代风貌。其代表作有《赛金花》《自由魂》(又名《秋瑾传》)《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等。
4.解放区的戏剧
40年代解放区的戏剧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旧剧改编、地方戏曲新编以及新型歌剧的创作上。对传统戏剧的改编主要代表作有《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血泪仇》等。
这一时期解放区的戏剧创作高潮来自于延安秧歌剧活动的展开,出现不少以秧歌形式编写的新秧歌剧,即摒弃了旧秧歌中不健康的思想内容,选择现实生活题材,加上采用原来旧秧歌的载歌载舞形式,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其代表作有《白毛女》《刘胡兰》等。话剧创作的题材贴近生活,在艺术形式上吸收了民间戏曲的优秀成分,促进了话剧的大众化,其代表作有《把眼光放远一点》《粮食》《十六条枪》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