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30年代文学的两大思潮

30年代文学的两大思潮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两大文学思潮30年代文学形成两大文学思潮,即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和自由主义者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左联,即中国左翼作家协会,于1930年在上海成立。

30年代文学的两大思潮

(一)两大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形成两大文学思潮,即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和自由主义者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

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强调文学的阶级性,要求作家“要先有革命感情,才有革命文学”。

左联,即中国左翼作家协会,于1930年在上海成立。其代表人物有冯乃超、夏衍冯雪峰鲁迅等,代表刊物有《创造月刊》《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月报》等。左联积极提倡和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自由主义者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相对的是所谓自由主义者的人文主义文学派别,其代表人物有梁实秋朱光潜宗白华以及梁宗岱等。梁实秋根据美国白壁德新人文主义为学术背景,对五四以来中国的新文学进行反思和评价,以古典主义“节制”为美学追求,认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是人性

(二)30年代小说

1.30年代小说的概念

20年代末30年代的中国在动荡不安的生活空间、曲折起伏的社会事件、矛盾复杂的社会心理以及作者和读者队伍壮大的影响下,30年代的小说出现繁荣盛景,其标志是作者新人迭出、三部曲作品大量出现以及小说风格特征丰富多彩。

不同于20年代以社团为主的小说流派,30年代小说流派是根据地域文化自然形成的,如沈从文的湘西山水、艾芜的南疆风情、吴组缃的皖南乡村以及李劼人的四川民风。作者流派众多,其代表流派有左翼作家,如丁玲、柔石、艾芜、沙汀、叶紫、周文等;京派作家,如沈从文、萧乾、芦焚、林徽因等;新感觉派小说家,如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等。

30年代的小说题材得到充分扩展,对时代风云的把握、对城乡活动的多方位展现以及关注社会生活环境都能看到时代的投影。其代表有现实主义,如老舍茅盾等;“革命+恋爱”小说模式,如蒋光慈的“革命的罗曼蒂克”、洪灵菲等;青年作家,如柔石、胡也频、叶紫等;“东北作家群”,如萧军、萧红、舒群、白朗、李辉英等。

2.通俗小说

20年代到30年代的通俗文学,是在晚清小说和民国旧小说的基础上具有了“现代性”,处于全新的时期,这与30年代中叶以上海为标志的现代性都市的基本成型有不可分割的关系。30年代的通俗小说以“社会言情小说”一枝独秀,带头进入现代小说的行列,其中成就最为突出的是张恨水和刘云若。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心远,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张恨水注重章回体的回目格式的变化,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其代表作主要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

刘云若(1903—1950),原名兆熊,又名刘存有,字渭贤,是职业的通俗小说家。刘云若注重表现“人性”,充分开掘人的情感心理层面,尤其是解剖男女主人公的两性心理以及精神之爱与生理欲望的矛盾,清醒的理智与无可救药的沉沦的冲突。

3.新感觉派小说

30年代新感觉派小说,又称“都会主义小说”,是在以横光利一、片冈铁兵等为代表的日本新感觉派(从提倡新感觉主义到新心理主义)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推崇法国都市主义)的影响下发展而来的。其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黑婴、徐霞村、叶灵凤等。

施蛰存(1905—2003),是新感觉派成就最高的作家,其小说属于典型的心理分析小说。其代表作有《上元灯》《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等。

刘呐鸥(1900—1939),是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开山。其代表作为小说集《都市风景线》。

穆时英(1912—1940),人称“新感觉派的圣手”等,是一时风行的海派作家。其代表作有《南北极》《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上海的狐步舞》等。

4.茅盾与《子夜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其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使用的笔名。茅盾是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里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他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以茅盾为首的这一类小说,近年来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其代表作有处女作三部曲《蚀》(《幻灭》《动摇》《追求》)《虹》《子夜》《林家铺子》以及“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子夜》,原名《夕阳》,标志着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子夜》结构恢宏、严谨,通过塑造吴荪甫、赵伯韬等形象,谱写了一曲民族资产阶级的衰败史,表现民族和社会矛盾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突出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统治阶级几重压迫下必然的悲惨命运。

5.老舍与《骆驼祥子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与茅盾、巴金齐名,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幽默小说家。老舍的文学作品大多以北京市民社会为中心,充满鲜明强烈的“京味”以及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是继鲁迅之后,以文化意识著称、坚持不懈反思民族传统的杰出作家。其代表作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月牙儿》《微神》等。

《骆驼祥子》是老舍“作为职业写家的第一炮”,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骆驼祥子》通过塑造祥子和虎妞等形象,以祥子遭遇的事件为主干,“三起三落”为发展线索,祥子与虎妞之间“爱情”纠葛为中心,全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揭示了祥子悲剧的必然性和社会意义。

6.巴金与《激流三部曲》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巴金是其1928年写完《灭亡》开始用的笔名。巴金创作的源泉来自于“爱”与“恨”的基本矛盾,擅长从同辈人的不幸遭遇中聚焦社会,描写家庭的专制和社会的腐朽。30年代是巴金中长篇小说的丰收期,其代表作有《灭亡》《死去的太阳》《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及《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30年代也是巴金短篇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其代表作有《房东太太》《复仇集》《光明集》《电椅集》《抹布集》《将军集》《沉默集》《沉落集》《神·鬼·人》《长生塔》等。

《激流三部曲》既展示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垂死的封建统治力量吞噬年轻生命,同时也体现了为革命潮流吸引的青年开始觉醒、挣扎斗争的悲壮历程,其中《家》具有永恒艺术价值。《家》通过描写封建大家庭的兴衰史,揭示了在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统治下家庭内部的虚伪罪恶以及滋生暗长的各种矛盾,全面而深刻地揭示封建专制主义的特征、弊端和罪恶,指出它必然灭亡的命运,同时充分传达了五四时代精神,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描绘五四十大杰出的社会生活插图。(www.xing528.com)

7.沈从文与《边城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是30年代“京派”作家的代表。沈从文一生自称为“乡下人”,主要文学贡献在于用小说、散文建造起独具一格的“湘西世界”,其创作疏远政治而亲人性,从伦理道德角度审视和剖析人生,形成一种追求生活真善美的艺术品格。其代表作有《绅士的太太》《八骏图》《龙朱》《神巫之爱》《月下小景》《边城》《长河》等。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以古朴又绚丽的风俗画卷藏一个美丽凄凉的爱情故事,描绘一个极度净化、理想化的世界,想要表现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健全的人生形式。《边城》所塑造的翠翠形象是爱与美的化身,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追求爱情并痴情等待,结尾处白塔下伫立远望的身影,具有熠熠生辉的人格力量。

(三)30年代新诗

1.30年代新诗的概念

30年代是我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激烈的年代,诗艺不断创新多元探索,新诗的变革出现政治倾向多种形态和艺术道路多向探索的新局面。30年代新诗的主潮品格是忠于时代、忠于人民的真诚感情,其代表诗派有左翼诗歌、新诗歌派、后期新月派以及现代诗派等。

左翼诗歌以殷夫为代表,著有《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等。新诗歌派受苏联现实主义和左翼文艺运动的影响,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其代表人物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王亚平、柳倩等。与此同时,艾青、田间和臧克家也登上诗坛。后期新月派以徐志摩为代表,扩大了生活视野,显示出明晰的现代主义象征诗的特征,其代表人物有孙大雨、叶公超、梁宗岱、卞之琳、陈梦家、邵洵美、方伟德、林徽因等。现代诗派是由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末的象征派演变而来,诗人们在题材选择、审美趣味、语言风格、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有近似之处,以刊物为中心,形成较稳定的诗人群,其代表人物有戴望舒、施蛰存、南星、玲君、李心若、林庚、何其芳、徐迟等。

2.戴望舒与卞之琳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戴望舒的诗歌包含一代知识分子曲折的思想历程,记载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从幼稚到成熟成长的道路。其发展历程及代表作为初期《我的记忆》的“旧锦囊”、过渡期以“雨巷”为标志向现代派诗过渡、成熟期的“我的记忆”(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派诗人领袖)、成熟期余绪《灾难的岁月》以及后期的《元旦祝福》。

卞之琳(1910—2000),是后期新月诗人,与何其芳、李广田出版《汉园集》,并称为“汉园三诗人”。卞之琳的创作以1938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创作受闻一多死水》和波特莱尔的影响,其代表作有《三秋草》《距离的组织》《尺八》《圆宝盒》《白螺壳》《断章》《音尘》等,袁可嘉认为其上承新月,中出现代,下启“九叶”;后期在延安创作,诗风明朗浅白,素材严肃,处理的平静、概括、机智、轻巧。

(四)30年代戏剧

1.30年代戏剧的概念

大革命失败后,以上海为中心,再次掀起了话剧运动的热潮,上海同时活跃着五大剧社,即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洪深领导的复旦剧社、应云卫领导的上海戏剧协社、朱襄丞等人领导的辛酉剧社以及陈白尘等领导的摩登剧社。1929年,部分左翼文艺家在上海策划成立了上海艺术剧社,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开始中国共产党对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使现代戏剧运动从五四个性解放潮流发展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参加者有冯乃超、郑伯奇(社长)、夏衍、陶晶孙等。

1930年,以上海艺术剧社为中心,联合辛酉、摩登、南国社等戏剧团体,成立“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后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1936年,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配合“国防文学”提出了“国防戏剧”口号,其代表作有“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记》《放下你的鞭子》)、夏衍的《赛金花》《自由魂》《上海屋檐下》、田汉的《梅雨》《月光曲》、洪深的《赵阎王》《农村三部曲》(独幕《五奎桥》、三幕剧《香稻米》、四幕剧《青龙潭》)《走私》《咸鱼主义》《鸡鸣早看天》、李健吾的《这不过是一个春天》等,其中洪深与欧阳予倩、田汉被称为“中国现代话剧三个奠基人”。

2.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是中国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曹禺所创作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经典剧作,使中国现代话剧剧场艺术得以确立,中国的现代话剧由此走向成熟。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家庭悲剧,曹禺将周朴园家中和其他成员前后30年的错综纠葛集中于一天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舞台背景(周家客厅、鲁家住房),通过塑造周朴园、蘩漪、周萍以及鲁侍萍等形象,揭露封建家庭不合理关系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剖析人性中深刻的爱与恨。

(五)30年代散文

1.30年代杂文

30年代的杂文以鲁迅和瞿秋白成就最为突出。

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堪称20、30年代中国的百科全书。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内容是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其代表作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集》等;后期思想更为锐利,内容更丰富,政治内容大大增加,坚持文化战线上的思想理论战斗,其代表作有《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

瞿秋白以政治、文化批判为主,揭露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本质,批判反动文人的丑恶行径,呼唤新世界的诞生,在杂文的内容和形式上取得较高成就。

2.30年代小品散文

30年代散文的主要特征是政治化的分野,以其政治倾向来划分派别,可以分为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散文、政治态度比较超越的“京派”以及“开明”同人作家等。

林语堂(1895—1976),是《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1932年和1934年先后创办了《人间世》与《宇宙风》两刊,都以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林语堂翻译humor为幽默,大力提倡幽默既是一种美学追求,又是一种人生姿态、人生观,主张小品文“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基调”,通过多样化的题材和娓语式笔调,将小品本色即个人性灵表现成无拘无碍、从容潇洒的境界。其代表作有《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孔子的智慧》《庄子的智慧》《苏东坡传》等。

“京派”颇有建树的散文家有何其芳、李广田、吴伯箫、师陀、沈从文、萧乾等。其中何其芳的散文追求精致之美,创作以1936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耽于幻想,以独语体形式抒写青年知识分子找不到现实出路的寂寞、孤独激情和有所期待而又无从追求的苦闷心理,其代表作有《画梦集》《刻意集》等;后期质朴写实,其代表作有《还乡杂记》《星火集》等。

“开明”同人散文家有丰子恺、夏丏尊、叶绍钧等。丰子恺的散文内容驳杂,体现其独有的清幽淡远、率真自然的艺术风格,既有浸润着佛理、玄思的探究人生、自然奥秘的,又有描绘直率无邪的儿童生活的,也有表现“凡人间社会里所有的现状”的入世之作,其代表作有《儿女们》《车厢生活》等。夏丏尊因代表作《白马湖之冬》形成“白马湖作家群”散文风格,他的散文构思谨严,含义深远,笔法老到,善于把日常生活化为艺术观照的对象,赏玩吟味其中的人生情味和世态风习。

3.30年代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散文类型。报告文学的发端源于20年代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而成熟和繁荣却是在30年代。其代表作有阿英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我国第一部以报告文学名义出版的报告文学集)、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萧乾的《流民图》《平绥散记》以及夏衍的《包身工》、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