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革命与新文学社团
1.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是全面进入文学现代化历程的标志,发生于1917年,既是清末民初20年来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必然结果。五四文学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白话文运动”的基础上,继承了梁启超、黄遵宪等的“新民”“救国”的近代文学改良精神,由对封建主义的批判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915年,陈独秀主编《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兴起了“民主”(democracy德先生)“科学”(science赛先生)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1917年1月,《新青年》刊载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章八事”,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把晚清以来的文学改革活动推向高潮。
1919年,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以此为文学革命的宗旨,把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结合起来,其意义超出文学领域。1919年下半年,全国白话文报刊达400多种,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白话文运动取得胜利。
2.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众多文学社团与期刊的创建都标志着新文学已由少数先驱提倡转为群力建设,如表3.1.3。其中,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表3.1.3 20年代文学社团和流派
续表
(二)20年代小说
1.20年代小说的概念
20年代小说主要是“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人生写实派小说家直接师承“文学革命”倡导期《新青年》《新潮》作家群的传统,从各种角度触及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民主主义、人文主义思潮传播背景下,表现文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20年代小说类型主要有问题小说、乡土小说以及浪漫抒情小说。
问题小说的形成与周作人理论上倡导,冰心、叶绍钧、许地山、庐隐、王统照等文学研究会会员创作不可分,以“表现和讨论一些关于人生的一般问题”为共识,主题、题材比较广泛。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热心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人生思考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社会针对性,追求哲理色彩,通常“只问病源,不开药方”。其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许地山、庐隐、王统照等。
乡土小说是以鲁迅为先驱的写实派作家坚持“为人生”观念前提下,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克服“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乡土小说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整体呈现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追求,注重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注重地方风物、风俗画的描绘。其代表作家有许杰、鲁彦、徐钦文等。
浪漫抒情小说,也称“情绪小说”或“情调小说”,以浪漫主义为主,兼采某些现代主义技巧,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其代表作家有郁达夫、郭沫若、倪贻德、陶晶孙、叶灵凤等。
2.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周树人,鲁迅是1918年5月《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从事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杂文。鲁迅前期杂文的特色在于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指导思想是民主与科学,贯穿始终的灵魂是彻底的反封建精神。鲁迅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狂人日记》受果戈理同名小说与尼采思想的影响,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的精神,格式上采用了日记体,语言上运用了成熟的白话,具有现代意味。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也是最早介绍到世界的中国现代小说。《阿Q正传》通过塑造一个落后不觉悟、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表现了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的小生产者的狭隘、保守和落后,揭露了整个国民的思想和精神状况,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
《呐喊》收录了鲁迅从1918年到1922年创作的14篇小说,通过对人民命运特别是农民命运的描写,表现文化革新和思想启蒙的特点,尖锐揭露宗法制度和封建文化传统的弊端,揭示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和现实革命运动注意的问题,刻画出沉默的国民灵魂。
《彷徨》收录了鲁迅从1924年到1925年创作的11篇小说,从艺术上来说比《呐喊》更成熟,爱憎尽在对现实客观冷静的描写中,集中表现历史变动中挣扎沉浮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软弱、动摇、孤独、颓唐的思想性格弱点。
《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从1922年到1935年创作的8篇小说,其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从1922年到1926年,写《补天》《奔月》《铸剑》,通过古代神话传说,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和复仇精神,赞扬淳朴、正直、坚强的英雄人物,嘲讽鞭笞现实生活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后期是从1934年到1935年,写《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鲁迅旨在“借古讽今”。
3.叶绍钧、许地山、冰心与郁达夫
叶绍钧(1894—1988),名圣陶,是最早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叶绍钧的小说创作经历问题小说到社会现实拓展的过程,初期“问题小说”回答现实问题,转变到“教育小说”,以教育界、学校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占有很大比重,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暗的内幕,透过教育界批判整个旧社会。其代表作有《这也是一个人?》《倪焕之》《饭》《半年》《小白船》《稻草人》等。
许地山(1894—1941),笔名落花生,其创作的小说故事多发生在缅甸、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国内一般在闽、粤等地。许地山初期小说的三大要素是异域色彩、宗教氛围以及贯串情节的爱情线索。其代表作有《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在费总理的客厅里》等。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是最早加入文学研究会的少数女会员之一,于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繁星》。冰心创作的主题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形成一种“冰心体”文字风格。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分》《关于女人》以及“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等。(www.xing528.com)
郁达夫(1898—1945),原名文,是创造社的发起人、杰出的文学家和伟大的爱国者。郁达夫全部生活和创作的主流是其深沉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其代表作有《银灰色的死》《沉沦》《过去》《迷羊》《迟桂花》等。
(三)20年代新诗
1.20年代新诗的概念
胡适及初期白话诗人继承了“诗界革命”师法欧洲,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思想遗产,重点在于革新,彻底打破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规范,创立自由体的白话诗。这一时期中国新诗发展经历了词典化的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诗。其代表作有湖畔诗人出版的合集《湖畔》、小诗派冰心的《繁星》《春水》、抒情诗派冯至的《昨日之歌》、新月诗派徐志摩的《落叶小唱》《爱的灵感》、闻一多的格律诗、象征诗派李金发的《微雨》、白话诗郭沫若的《女神》以及革命抒情政治诗蒋光慈的《新梦》《哀中国》等。
2.徐志摩与闻一多
徐志摩(1897—1931),曾拜梁启超为师,赴美国、英国留学,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徐志摩的人生观是对爱、自由、美的追求和信仰,凝结成一个与心灵、体态俱美的女子自由结合的理想人生形式。徐志摩的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深受维多利亚诗风的影响,大多作品具有积极思想意义,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提倡爱与美的追求,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后期技巧圆熟,具有沮丧、绝望的哀调,失望颓唐、怀疑的颓废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猛虎集》《云游集》等。
闻一多(1899—1946),前期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是杰出的现代爱国诗人。闻一多新诗创作集中在1920年到1927年,收入《红烛》《死水》,1931年发表长诗《奇迹》后搁笔,其诗魂是浓烈、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思,对同胞的深厚同情与尊敬,对军阀统治下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祖国新生的信念,还有对爱情青春的咏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3.郭沫若与《女神》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1919年发表新诗所用笔名沫若,是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1921年郭沫若出版诗集《女神》,确立了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中国新诗开辟了崭新时代,《女神》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女神》是郭沫若创作于1916年到1921年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着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女神》以奇特雄伟的想象扩大了新诗的表现领域,创作形式自由多变,大量采用比喻、象征手法,以人格化的大自然为主,化用了古代神话、历史故事甚至西洋典故,集中强烈地表现了冲破封建藩篱、扫荡旧世界的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是鲁迅所张扬的“摩罗诗力”的具体展现。
(四)20年代戏剧
1.20年代戏剧的概念
中国现代话剧发端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春柳社于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茶花女》第三幕,6月根据林纾翻译小说改编的《黑奴吁天录》上演五幕剧,这是中国第一次比较完整的近代话剧演出。
中国初期话剧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区别于旧戏,常出现“言论小生”,称为“文明戏”,1916年后“文明戏”全面衰落。五四时期以五四先驱者们对传统旧剧的批判为先导,把戏剧作为改善人生的工具,提倡写实主义戏剧,同时大量翻译与改编西洋戏剧名著,形成了介绍外国戏剧理论、翻译和改编戏剧创作的热潮。从1921年开始,出现各种戏剧社团、刊物,形成多种戏剧风格的雏形,如上海民众剧社和上海戏剧协社。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胡适的《终身大事》、陈大悲的《幽兰女士》、欧阳予倩的《泼妇》以及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棠棣之花》《湘累》《女神之再生》)。
2.田汉
田汉(1898—1968),原名田寿昌,是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贯串田汉生活和创作的全过程的“情结”是追求艺术与爱情的完美结合。其代表作有《梵峨璘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归》等。其中《梵峨璘与蔷薇》是田汉的处女作,是一部现实加新浪漫剧作。
(五)20年代散文
1.20年代散文的概念
20年代的散文有杂感小品、叙事抒情的“美文”、散文诗、文艺性的通讯。尤其是五四时期的《新青年》“随感录”中文艺性短论和杂文,为现代散文开辟了道路。其代表作有语丝社周作人的“平和冲淡的美文”、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陶然亭的雪》、文学研究会冰心的《往事》《寄小读者》、许地山的《空山灵雨》、叶绍钧的《五月三十日急雨中》《藕与莼菜》《没有秋风的地方》、瞿秋白的《心的声音》《饿乡纪程》《赤都心史》、郁达夫的《还乡记》《还乡后记》《立秋之夜》、郭沫若的“小品六章”(《路畔的蔷薇》《墓》《白发》《山茶花》《水墨画》《夕暮》)以及徐志摩的《落叶》《巴黎的鳞爪》《秋》、陈西滢的《西滢闲话》。
2.周作人与朱自清
周作人(1885—1967),自号起孟,1909年改号启明,曾与鲁迅一起筹办《新生》杂志,提倡文艺运动,1924年与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是中国现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散文家。20年代是周作人散文创作的鼎盛期,其散文具有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风格。其代表作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虎集》《谈龙集》《永日集》以及诗和散文合集《过去的生命》《艺术与生活》。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是文学研究会会员,其宗旨是用文学写人生。朱自清散文的主要灵魂在于重情,融情入景,以情见长。其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3.《野草》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量尝试散文诗创作的第一人。20年代鲁迅的杂文与“随感录”相比,内容深刻犀利,形式多样化,出现融叙事和抒情议论于一体的《纪念刘和珍君》长篇之作,其杂文集代表作有《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集》《坟》《而已集》,后收到《集外集》《集外集拾遗》中。这一时期,鲁迅的抒情散文、叙事散文也有很大的发展,与杂文风格一致,散文语言凝练,1927年《朝花夕拾》的出版标志着其散文诗的成熟,而《野草》则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经典之作。
《野草》收录了散文诗23篇,描述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野草》是鲁迅彷徨期的作品,抒写了大革命以前中国社会的苦闷、矛盾、彷徨,表现他一贯清醒的现实主义以及独创的“独战的战士”艺术形象,讽刺了几千年封建政治压迫与文化专制造成的“奴隶们”麻木苟安及求自保而不能的难堪处境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