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代文学的概念
1.叙事性文学
在元代,叙事性文学万紫千红,呈现一派兴盛的局面,成为当时创作的主流。此外,还有一些抒情性文学也有所发展。唐代以来已经出现诸如传奇小说、变文俗讲等叙事性的文体。宋代出现了专供市民娱乐的勾栏、瓦肆,为说书、杂耍等演员提供了演出场所,此时说话分为小说、说经、讲史以及合生四家。到元代,讲述故事的话本、说唱得到进一步地发展,尤其是戏剧艺术的成熟,使得叙事性文学在元代文坛上呈现出新的态势。
2.戏剧的兴盛与成熟
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发展到宋代院本,直至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宋代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启示下,与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戏剧诞生。
元代戏剧演出频繁,拥有大量观众,包括杂剧和南戏两种,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元代创作的剧本数量颇多,题材广泛,涉及爱情婚姻、历史、公案、豪侠、神仙道化等许多方面。杂剧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演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类,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南戏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对“出”数没有规定,曲词的宫调也没有规定,演剧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歌唱形式多样。
元代的戏剧活动实际上形成北方戏剧圈和南方戏剧圈两个戏剧圈。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流行杂剧,其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冯君祥、张国宾以及杨显之等。北方戏剧圈的剧作较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许多作家敢于直面现实的黑暗,渴望有清官廉吏或英雄豪杰为被压迫者撑腰。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既流行南戏,也演出从北方传来的杂剧,呈现两个剧种相互辉映的局面。
(二)话本与说唱文学
1.话本
话本是指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的统称。宋元话本可分为三类:一是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二是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三是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
宋元小说话本文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题材内容广泛,但就旨趣而言,都以爱情或公案为叙事的点,其中爱情故事多突出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而公案故事反映了民众对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的关注以及对生存权利、社会治安的深重忧虑。
宋元讲史话本,又称“平话”,是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句,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于歌唱。
宋元说经话本,今存只有无名氏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各卷分为若干段,数量不等。每段均有标题,其末尾必有诗一首或二、三首,总结该段故事内容,揭示佛法无边、信佛则逢凶化吉的宗旨。
2.诸宫调
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的,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每种宫调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西厢记诸宫调》。
(三)戏剧
1.杂剧(www.xing528.com)
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叟,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是戏剧创作走上艺术高峰的标志。关汉卿自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锤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一生创作杂剧多达67种,今存18种,其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望江亭》《谢天香》等。
王实甫,名德信,与关汉卿两人如同诗坛上的李白、杜甫。王实甫创作的杂剧有14种,今存不多,其代表作为《西厢记》。
马致远,号东篱,有“曲状元”之称。马致远既是当时名士,又从事杂剧、散曲创作,所作杂剧15种,现存7种,其代表作有《汉宫秋》《陈抟高卧》《黄粱梦》(与人合作)等。
白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白朴擅词曲,著有词集《天籁集》,散曲现存40首,杂剧现存《梧桐雨》和《墙头马上》。
元代杂剧人才辈出,除了“四大家”之外,北方、南方两大戏剧圈的杂剧创作也有不少优秀的代表,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尚仲贤的《柳毅传》、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乔吉的《两世姻缘》等。
2.南戏
戏文,又称“南词”,简称为南戏,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其代表作为《琵琶记》。《琵琶记》是元末高明所作的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前身为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古典戏曲之一。
元代南戏较为著名的还有《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
(四)散曲
在元代文坛上最有标记性的文学样式是元曲,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剧曲是指杂剧的曲辞,散曲则是指韵文中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散曲与传统的诗、词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散曲,被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此处专指小令)。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路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套数,又称“套曲”或“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元代前期的散曲作家依据其社会身份,分为三类:一是书会才人作家,其代表为关汉卿、王和卿等;二是平民及胥吏作家,其代表为白朴、马致远等;三是达官显宦世家,其代表为卢挚、姚燧等。元代后期的散曲作家主体上基本是南方人或移居南方的北方人,其代表有并称为“曲中李杜”的张可久、乔吉以及张养浩、刘时中等。
(五)诗文
元代诗文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是指蒙古王朝入主中原到统一全国稍后的一段时间(13世纪后半叶),其代表有元好问、方回、耶律楚材、刘因等;中期是指社会比较稳定的成宗、仁宗诸朝(14世纪前40年),其代表主要为“元诗四大家”,即虞集、杨载、范梈以及揭傒斯;后期是指顺帝朝,也就是元代最后的二十多年,其代表有王冕、杨维桢、萨都剌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