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文学的概念
1.传说时期的文学
在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就已出现中国文学。传说时期的文学,是指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其代表作有神农时代的《蜡辞》、尧舜时期的《击壤歌》《卿云歌》《南风歌》等。
2.早期文字和书面文学
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使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时期。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部分青铜器铭文。商朝晚期的甲骨文代表着文字已经发展为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出现的较长的钟鼎铭文,标志着具有文学因素的文本的出现。
3.早期诗歌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早的诗歌是与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其代表作有《吕氏春秋·古乐》和《尚书·益稷》中记载的《大韶》。诗乐舞三者的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文字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后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大约在春秋以后,诗歌才从乐舞中分化独立出来,转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4.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
先秦文学大致分为夏商、西周春秋以及战国三个时期。
夏商文学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最具代表性的是巫文化。巫文化是早期诗歌创作的萌芽,多为韵文和歌谣。西周初期,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
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礼乐文化逐渐取代旧的巫术宗教文化成为主流。礼乐文化的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的自觉认同,核心是“德”“仁”等政治伦理观念。总体而言,西周文化在精神和风格上都比较和谐,更加关注历史、社会和人生,其代表作有《左传》《国语》《论语》《墨子》《老子》等。
随着西周、春秋时代的礼乐制度的崩溃,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怀着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现实人生的关注,纷纷著书立说、批评时弊、阐述政见、互相讨论,形成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上古神话
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势本身,以故事的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其情节一般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强有力的精神纽带,积聚了先民们在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的情绪体验,目的在于保持社会习俗以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神话是《山海经》。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全书分为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祀,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其中海经、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最浓。《山海经》中具有代表性的神话故事有创世神话(如盘古开天辟地)、始祖神话(如女娲补天)、洪水神话(如鲧禹父子)、战争神话(如炎黄两族的阪泉之战)、发明创造神话(如后羿发明弓箭射日)等。
(三)《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民间各地的诗歌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燕飨中的乐歌。《诗经》分为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以及婚姻爱情诗,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诗经》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鲁、齐、韩三家诗,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即“毛诗”。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四字句节奏略显短促,音乐性极强。《诗经》最重要的艺术特征是赋、比、兴,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是铺陈直叙,比是以此物言彼物,兴是触物兴词。《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种,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等;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幾的乐调,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两种;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比较舒缓,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以及商颂(5篇)。
(四)《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从殷商到战国是我国散文由萌芽发展为成熟的时期,我国散文史上最早形成的是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文字古奥典雅,文诰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春秋》原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春秋》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这一历史时期的史事。(www.xing528.com)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左丘明所著(后人多有疑义)。《左传》记事时间是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68年),大致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约在战国初年成书。
《战国策》上接春秋,下到秦并六国,全书三十三卷,杂记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者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的纵横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秦汉间人所作,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并定名。
我国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与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一致。《论语》中创立的语录体,《墨子》将其发展,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庄子》中丰富的寓言和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经典,而《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成熟。
《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在战国初年编辑成书。《论语》采用语录体的文体,语言深刻平实、含蓄隽永,构成先秦说理文的主要形态之一。它是儒家的代表作。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其思想学说以人为中心,核心是“礼”和“仁”。
《老子》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形而上学问题。《老子》以韵文为主,采用韵散结合的形式,构成先秦说理文的另一种形态。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宇宙自然和社会人事存在与变化的根本规律,“道”的本质是自然无为。
《墨子》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的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现存53篇。墨子,即墨翟,是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墨子学派的思想自成体系,其学说在先秦与儒家并称为儒墨显学。
《孟子》是由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的记录孟子的谈话的著作,反映了孔子以后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孟子是战国中期影响最大的儒家代表,他一生游说诸侯,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全文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庄子》的哲学思想源于老子,并在老子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其哲学基础和最高范畴是“道”,即道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以及自然无为的思想,崇尚“至德之世”,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也有全性保身的思想。
《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有所批评,在批评各家的同时又吸取百家学术的精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现存33篇。《荀子》学说范围广泛,包括政治、哲学、经济、文学等各方面。荀子,名况,字卿,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与孟子两人都是孔子学说的传人,他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主张性恶,重义不轻利。
《韩非子》是韩非通过对战国时期社会现实的冷峻观察,主张君主以法术威势制人,以严刑峻法治国。《韩非子》以透彻的论辩和严密的逻辑,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韩非既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也是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他还在继承前期法家的法、术、势的基础上,将三者融为一体形成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
屈原,名平,以上古帝王颛顼氏为先祖,属楚国公族。据记载,屈原曾任楚怀王左徒,深得怀王信任,其后由于上官大夫靳尚心怀妒忌向怀王献谗言诬陷屈原,从此,屈原不被信任和重用。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屈原再次受到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的谗害,被顷襄王放逐,终投汨罗江而死。
楚辞,是指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楚辞始见于西汉汉武帝之时,此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文学,与“六经”并列。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变成《楚辞》一书。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突出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其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离骚》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以及热爱祖国愿为之效劳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离骚》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是“香草美人”,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比喻君王或自喻),香草的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既是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又是指与恶草相对的政治斗争双方。
《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从现存的《九歌》来看,其中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9篇作品。
《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列举了历史和自然界中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诗中一共提出172个问题,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
《招魂》是在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全诗分为引言、正文、乱辞三部分,主要描写通过宏美的屋宇、奢华的服饰、艳丽的姬妾、精致的饮食以及繁盛的舞乐来招楚怀王亡魂的场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