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定位”术语日益流行,但它一直局限于营销定位和产品定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概念,而且始终缺乏明确的定义阐述。近年来,波特、特劳特将矛头对准几乎是战略咨询同义词的麦肯锡公司:以运营效益替代战略管理,以标杆方法替代竞争策略,以财务指标替代发展方向。
上述批评可谓切中要害,但特劳特、波特及科特勒们仍局限于营销传播和运营策略层面,同样难以深层次回答和解决企业的战略方向问题。也正因如此,麦肯锡的工具方法才得以鱼目混珠、大行其道。实际上,他们相互之间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更为致命的是,不论是里斯、特劳特推崇的品类聚焦,还是波特坚持的产业聚焦,实践中多局限于单一产品的企业发展初级阶段,无以面对企业做强做大的内在需求。……真正的战略定位一定要高于营销定位、产品定位;未必独树一帜、历久不变,但一定高瞻远瞩、切实可行且与时俱进,如此才有可能解决企业扩张发展的方向问题。定位理论从营销推广、产品制造时代向战略管理时代的跃迁,当是除旧布新了。[15]
裴中阳指出,战略定位必须提升到产业高度并且与时俱进。随着自身资源和能力的不断提升,即使行业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企业也应该及时、主动地拓展产业边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动态升级,否则,低水平的价格战将永无止境。他还提出了战略定位的定义:战略定位就是企业的发展方向,表现为一定的扩张路径取舍;它在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竞争环境进行正确评估、对自身的资源配置及核心能力进行客观判断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产业边界、商业形态和竞争地位,并奠立战略管理的必要基础。
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裴中阳提出了“定位战略三部曲”,用于引导战略定位的生成,主要成果见于《战略定位》和《方向感:战略定位走出迷茫》两本书。(www.xing528.com)
“战略定位三部曲”即前文所说的产业边界、商业形态和竞争地位。其中,产业边界即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所覆盖产业范畴的宽度或者涉足产业链的跨度,它决定了企业的扩张路径与资源配置;商业形态是指企业在相关产业中的组织类型和在产业链上的存在形态,它决定了企业的盈利模式和组织平台;竞争地位是指企业在所处行业中的相对地位或位置,它决定了企业的竞争策略及盈利水平。而战略定位就是这三个要素结合后所确立的企业发展方向。
裴中阳对战略定位的研究是结构化的,为战略层面上的定位理论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发。然而,裴中阳是战略管理专家,他更多是沿着波特的理论路线来开展研究,自然倾向于将战略定位等同于战略本身,也缺乏尝试打通企业战略、业务战略、营销战略、品牌战略、传播策略的动机。所以,裴中阳的贡献主要还是战略定位的贡献,而非整个定位理论体系的贡献,其研究对于不同层级定位的跃进尚缺乏启发,因而很难实现定位理论的整体结构化。
裴中阳认为,定位的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为企业战略指明方向”,并为战略定位奠定基础,但是这种观点如果成立的话,那么“定位”改名叫“定向”似乎更加合理。另外,认为定位是战略的基础也混淆了定位与战略的区别,如果战略定位是为战略奠定基础,那么战略定位就成了一个战略管理概念。该模型对商业形态的分类还停留在传统营销时代,尚未囊括数字化时代的商业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