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融通既是“一带一路”倡议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主要内容包括深化金融合作,推进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从市场现状看,中东欧迅速增长的发展渴求面临财政和金融资金短缺的制约。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每年能提供的债权和股权投资远远满足不了中东欧国家的现实需要。中国政府主要依托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和中国—中东欧“16+1”金融控股公司等开发性金融平台,助力中国与中东欧的资金融通。
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是由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主发起人,连同国内外多家投资机构共同出资成立的离岸股权投资基金,最终封闭规模4.35亿美元,于2014年年初正式运营。基金投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中东欧16国的基础设施、能源、电信、特殊制造业、农业和金融等潜力行业,重点关注能够扩大和深化中国—中东欧国家双边经贸投资合作、便利双边市场准入的项目。
中国—中东欧基金由中国—中东欧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于2016年发起,是中国首个非主权类海外投资基金。基金规模将达100亿欧元,计划撬动项目信贷资金500亿欧元,重点支持“16+1”框架下采购中国装备和产品的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项目,并支持扩大本币结算合作。
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推进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欧洲投资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及其他国家地区和国际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共同开发欧洲基建市场。(www.xing528.com)
除了开发类金融外,推动商业银行在海外开展网络化布局也是中国政府促进“一带一路”资金融通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建设不仅需要投融资合作,还涉及到大量的配套金融服务。中国金融机构也积极在海外布局设点。比如,中国工商银行在华沙设立分行,中国银行等中资商业银行在布达佩斯设立地区中心,并在捷克、塞尔维亚等国开设分公司。与此同时,中资银行还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各类“走出去”企业跨境贸易提供结算、清算、汇兑等便利性支持,为跨境投资提供财务顾问、并购搭桥、股权融资等服务。事实上,“一带一路”领域业务的顺利推进既促进了具体项目的资金融通,又为银行自身带来了很多国际化发展的机会。
中国还与中东欧各国政府共同致力于加强金融监管合作,推动签署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逐步在区域内建立高效监管协调机制。在充分发挥丝路基金和中国—中东欧基金以及各国主权基金作用的同时,引导商业性股权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