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目标
图3-4:独联体七国人才需求行业与专业构造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培养目标需要包括两个方面,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相关的人才。扩大同独联体七国的合作办学,需要建立新型的、双向交流的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有专业竞争力的、以“本土化+国际化”为特色、复合型实用性创新型的人才。“一带一路”的五大重点行动,包括了建筑业、交通运输业、能源资源业、信息通信业和金融业。如今,独联体七国的整体发展趋势,应首先解决能源资源行业、建筑行业以及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问题。不同的行业中需要不同的专业技术人才,但几大行业之间存在对人才的共同需求,如图3-4所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应首先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和交通运输的优化,来达到中国与独联体7国的稳定合作,从而更好地拓宽合作领域,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如今与独联体七国的中外合作办学,其培养目标,是在以能源行业、建筑行业和交通运输行业为主要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有专业竞争力的、以“本土化+国际化”为特色、复合型实用性创新型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所涉及的专业,包括了金融学、能源开发、国际贸易、法学、工程学、管理学、市场营销、会计学、信息科学技术、语言学、教育学等。
2.培养体系
图3-5:独联体七国与中国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体系图
中国与独联体七国的合作办学系统,需要分析独联体七国的实际发展水平、发展优势和发展需求。中外合作办学,不应只是中国院校寻找与外国院校的合作,而应该是双方在共同需求的基础上的相互合作。在“一带一路”环境下,中国与独联体七国的合作增多,尤其是中外合作项目的增加,拉近了中外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中外合作办学不断地提倡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出发,因此,中外院校和中外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形成的是一个动态且随时变化的结构。原有的本国学生选择本国学校,毕业后进入本国企业的固定模式被完全打破。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之间的隔阂减少,他们除了本国学校和留学两种选择之外,还可以选择进入中外合作院校学习,在此之后,就业的方向选择性也更大。从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一种模式下,无论是中国企业、外国企业,或者中外合作项目所起的作用和提出的要求,同样也反作用于中外合作办学中,促进中外合作办学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的培养。在这样的模式中,当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加强时,学生专业的学习可以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见成效。(www.xing528.com)
3.培养过程
图3-6:独联体七国与中国合作办学的多模式
如今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常常出现“3+1”“2+2”等模式,但以本科设置为主,在学科设置上并不完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应该完善专业层次。在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本科学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教育进行囊括,还应该考虑开拓创新例如“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的形式,可以帮助更有系统性地进行人才的培养。在新的多模式化辅助下,学生们所接触到的不仅是本科、硕士、博士的学位学习,还能够在选择在本科学业完成后,到合作院校进行硕士学业的学习,或者在硕士学业完成后,交换院校进行博士学业的学习。多模式化,不仅可以改变原有的办学机构与办学项目的巨大差距,在学科设置上的完善,能促进办学机构的成立,也能更好地督促合作过程中的质量提升,同时,能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更有效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设置方面,应强化语言的作用。如今的中外合作办学中,只有俄语专业,而没有汉语相关专业。这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也是不平衡的。在“一带一路”环境下,双方的成功交流,首先需要语言的互通。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强调了“促进沿线国家语言互通”,李宇明(2015)强调了语言在“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界开始逐渐重视汉语的重要性,尤其是汉语国际教育,在国际化环境中的地位。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语言学习应该设为通识课程,涵盖于所有学习过程中。另外,俄罗斯在火箭、航空、航天、地质、矿业、核能等领域的教学、科研都具有较高水平,在课程设置安排中,要重视相关的教育资源。(丛喜权、宗希云,2015)
4.培养机制
培养机制中,需要重点优化的,一方面是对人才的评估和检验,另一方面则是相关研究的提升。人才的评估方式,在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环境中,需要尤其重视培养出的人才的特色。在多元化的培养过程中,人才的评估更应该与他们未来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培养成果。另外,正如前文所说,对相关研究的重视较少,导致了中外合作办学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程度还不高。在整体的培养模式中,不应该缺少对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的关注,也不应该对存在的问题置之不理。对于相关研究的重视,能促进整体模式优化,保持在发展前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