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调查点介绍

(二)调查点介绍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2015年建档立卡数据,州县共有包括岩村在内的165个贫困村。按照计划要求,岩村及其所在河乡则分别要在2017年实现贫困村出列,以及2018年实现贫困乡镇摘帽。新世纪以来,伴随国家及西省农村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岩村贫困面貌开始得到逐步改善。特别是蔬菜产业基地逐步扩大,旅游观光农业产业初见成效,岩村发展受到了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由此,岩村在近年来一系列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显著发展,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调查点介绍

本书选取的研究对象——岩村[107]是中国西部地区一个典型的国定贫困村,位于西省州县的西北部,隶属河乡人民政府。根据2015年建档立卡数据,州县共有包括岩村在内的165个贫困村。按照国家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扶贫开发目标以及西省政府扶贫开发规划要求,州县政府提出了2018年年底提前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目标的工作计划,逐步实现现有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出列以及贫困乡镇减贫摘帽。按照计划要求,岩村及其所在河乡则分别要在2017年实现贫困村出列,以及2018年实现贫困乡镇摘帽。

就岩村而言,全村共包括8个自然村寨,17个村民小组,2016年总户数为1368户、总人口4377人。根据2013年贫困户建档立卡数据,岩村共有贫困户188户、贫困人口528人。近年来,经过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实施农村扶贫开发,岩村贫困状况得到大幅度缓解和改善,2016年贫困户下降至106户、271人。岩村是一个汉族占主导的多民族聚居村,其中彝族是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共有361户、1330人。全村土地面积1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70亩,其中水田996亩、旱地1674亩、林地410亩,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山区农村。在2012年以前,岩村同州县地区其他贫困村一样,面临基础设施落后、耕地资源利用率低、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严重、农业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等普遍性的农村贫困问题。由于通村公路建设不足,从村庄到县城需要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坑坑洼洼的村内道路以及低矮破损的房屋是这个贫困村最为直观的村庄形象。农民依靠户均两亩不足的土地,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维持基本生活,全村一半以上成年劳动力在临近的云南省以及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岩村具有典型的劳动力迁徙和留守村庄的特征。

新世纪以来,伴随国家及西省农村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岩村贫困面貌开始得到逐步改善。特别是2012年当地民营企业——红叶公司经过多方考察以及在县乡两级政府的积极争取下,选择在岩村进行土地承包、建立农超对接的有机蔬菜产业基地以及投资当地旅游观光农业产业。随着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农户土地流转以及旅游观光农业的开发建设,岩村掀开了发展突变的序幕。特别是蔬菜产业基地逐步扩大,旅游观光农业产业初见成效,岩村发展受到了县政府的高度重视。2014年以后,结合国家和省市精准扶贫政策行动的开展,州县政府开始以岩村为核心建立相应的农业产业园区,积极动员和吸引投资企业入驻岩村,重点发展以精品水果、有机蔬菜、花卉、中药等种植产业以及生猪养殖产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按照“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农旅结合、互促互补”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将其打造为集农业产业、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同时,省国土资源委员会、县扶贫局成为岩村挂点帮扶单位。由此,各类扶贫和农业发展政策、项目和资源陆续进入岩村。据统计,2012年至今,岩村先后实施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农村自来水改造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光伏发电扶贫项目、产业扶贫项目等多个扶贫发展项目。特别是岩村以产业发展推进的精准扶贫,也逐渐成为全县乃至全省贫困治理的样板工程。(www.xing528.com)

由此,岩村在近年来一系列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显著发展,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伴随外来企业入驻以及扶贫产业项目的实施,农户土地流转、农民入股企业以及进园区务工等变化,逐渐改变了岩村村民以往平静单一的迁徙和留守生活图景,土地流转费、企业分红、入股等一系列新鲜语汇开始跃入村民生活的日常,以往悬浮于村庄、村民之上的乡村干部也开始因各项扶贫政策的实施,而与村民产生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作为政策实际执行者的乡村干部在与村民围绕贫困人口识别、扶贫项目实施以及各项基于岩村扶贫进行的检查考核等一系列事件和过程,产生了更加复杂频繁的沟通和互动,即一方面是岩村如火如荼进行的精准扶贫治理运动,另一方面则是乡村干部与村民以及“在场”的国家和上级部门之间,多元政策参与主体基于政策执行过程的博弈和互动。因此,通过村庄政策执行的过程和实践,可以有助于理解国家治理的基层实践以及乡村干部的行动选择和行为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