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公共政策的执行实践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现有研究对于公共政策的执行问题进行了多学科、多分析视角的研究。如陈丽君总结的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三大类七种诠释视角:自上而下路径(央地关系)、自下而上路径(街头官僚、行政体制、行政生态)、综合路径(政策性质、制度视角和组织视角)等[95];涂锋以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行动者导向”和“结构导向”进行的归纳[96];马翠军基于“制度”“变通”“利益”三类解释逻辑的概括[97];陈家建等对“利益主体”“政策缺陷”“制度张力”等解释路径的总结,等等。[98]同时,政策执行研究的视域逐渐从地方政府转入村庄本位,政策执行的研究关注点从地方各级政府逐渐转向村庄场域,基本上包含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综合性的研究路径。总体上看,以官僚组织、政策设计、制度环境为解释路径的自上而下的研究成为国内政策执行的研究主流,并形成了“变通”“共谋”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解释概念和分析路径。而西方街头官僚理论、政策网络模型等自下而上、综合性的分析路径虽然被国内学者分析和引用,但一些既有研究往往具有典型的拿来主义色彩,缺少本土化的理论检视。就贫困治理中的政策执行而言,其具有一般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应特征,也由于贫困治理的特殊性而形成了以村庄作为政策执行场域的、动态性的、个案展示的研究路径,并且进一步突出了基层政权组织权力对于贫困治理政策的影响,但二者的不足仍在于缺乏基于行动者的微观分析视角,对村庄场域内基层乡镇政府以及村委会干部等不同行动者的区分和比较。一方面,无论是一般公共政策或贫困治理政策的执行研究,总体上都以政策执行主体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作为分析的主要内容和方面,并将政策执行纳入国家治理的范畴,突出对执行主体、制度环境以及政策本身等内外部因素的关注;另一方面,虽然政策的执行有赖于具体执行者的参与和互动,但现有研究明显缺乏对政策具体执行者——官员干部或其他参与者行为模式、行动策略的全面、深入考察。除一部分以乡镇或村庄为案例的实证研究以外,大部分研究在政策执行主体上并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分,而统以地方政府、基层政权等组织形式表征,缺乏行动者的阐释视角,以及对基层乡村干部政策执行行为和政策运作实践的考察和分析。在一般政策及基层贫困治理政策执行研究中,研究者侧重对政策执行偏差的判断和分析,如基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目标置换、结果偏离现象等,并主要从政策执行结构、制度环境、基层组织利益偏好等因素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事实上,这些现象可以归结为基层政策执行当中行动者的自由裁量行为,以基层乡村干部为主体的政策执行者实际上也与西方经典理论中的“街头官僚”形象不谋而合。因此,从乡村干部的行动者视角出发,探讨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行为策略和行动模式,结合政策执行的街头官僚理论,阐释其政策执行中的运作实践和行动策略,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本书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