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制度的信誉是企业进行制度建设的重点。企业在创业时期,由于机会的不确定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灵活性显得十分重要,制度建设通常被置于次要位置,长期以来,企业形成了忽视制度规范的习惯。这导致了一种奇怪现象:企业成长壮大后,管理人员的级别往往与破坏制度的能力正相关,级别越高,资格越老,越容易破坏制度,伤害制度的信誉,由此带来的随意性必将破坏员工行为的一致性,这种破坏最终伤害的是企业的文化。
企业依托人、事管理的标准建立管理制度体系后,首先要将其固化和僵化,坚定不移地推行各项制度。根据“浴盆模型”理论,各种制度和方案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失效”现象。失效表现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早期失效;第二阶段:偶然失效;第三阶段:耗损失效。这种失效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把这种曲线称为“浴盆模型”,这就提醒人们在执行制度早期失效时,不要为早期失效一时较大的现象迷惑,而立刻认为是制度方案有问题,而应着重于失效后质的分析,因为任何制度从执行到有效都有一个时间过程。
把管理制度固化和僵化一段时间后,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环境和各种制度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对企业制度进行规范化修订,对制度化建设的有效性和效率进行验证、评价、总结,提出优化方案和措施。企业制度化建设的评审内容包括以下方面:①系统性检校。检校企业的制度化建设是否与企业战略相符,制度本身是否形成了体系。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制度化建设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制度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管理根本目的相符合,不能因为“制度化”而“制度化”。②内容检校。对制度内容本身进行检验。③管理方式检校。对企业制度化建设的管理方式进行检验。④执行检校。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校。109
有了制度和标准,规范化管理还要扎实落实到企业经营过程中,也就是我们说的执行层面。有这样一个算式:“90%×90%×90%×90%×90%=?”言下之意是,在工作流程上,人们会认为把每个环节都做到“良好”——90%,就很不错了,但是五个“良好”下来,整体的效果得多少分呢?你会发现,90%×90%×90%×90%×90%=59%——“得分”是59——居然不及格!(www.xing528.com)
这道算术题看似很简单,但却不肤浅,反而有着触目惊心的深刻!它用自然科学的公式表现着流程管理中的规律:有什么样的过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而过程中的规范化标准管理,即使细节稍打折扣,也可能会导致整体价值的彻底崩溃。与多数企业关注结果相反,过程控制才是规范化管理的基本功,丰田汽车有一句名言:“高品质,是设计出来的(而非检测出来的)!”
目前中国企业缺什么?缺少规范,更缺流程,最缺执行。这也正是很多中国企业缺乏后劲的症结所在。制度大家都有,但关键是怎样落地,怎样执行。制度建设第一,但比制度更重要的是执行。
东北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因为经营不善导致破产,后来被日本一家财团收购,厂里的人都在翘首盼望日本人能带来什么先进的管理方法。出乎意料的是日方只派了几个人来,除财务、管理、技术等关键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换成了日本人外,其他的根本没动——制度没变,人没变,机器设备没变。日方就一个要求:把先前制定的制度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结果不到一年,企业就扭亏为盈了。日本人的绝招是什么?执行,无条件的执行!1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